• 繁体版
  •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泾县 > 统计公报

2005年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6-08-15 09:35 来源:县统计局 浏览:
【字体大小:
分享至:
    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认真实施“一主两翼、东向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在新的较高平台上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十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初步测算(按国家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数据同步调整,下同),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31亿元,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为“十五”期间最高增幅。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6578元,比上年增加635元,可比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85亿元,下降1.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92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54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7.2∶31.6∶41.2调整到25.1∶34.0∶40.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1%、58.5%和46.6%,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0.4、5.3、4.2个百分点。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1.60万人,比上年增加0.2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 10.98万人、第二产业3.80万人、第三产业6.82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6.3万人,增长8.6%。
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以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供销系统、农村信用系统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启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社会保障改革取得新成效,财政、金融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产业集群规模不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少,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未根本解决;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  业
    2005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农业生产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支撑下保持平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9.67亿元,按不变价(90价)计算,下降2.0%。其中:农业产值4.53亿元,同比下降2.8%;林业产值1.50亿元,同比下降23.0%;牧业产值3.03亿元,同比增长14.1%;渔业产值0.26亿元,同比增长0.7%;农林牧渔服务业0.35亿元,同比增长2.4%。
    适合山区特点的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974公顷,下降4.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6336公顷,下降0.7%;油料播种面积7017公顷,下降7.4%;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4839公顷。全县年末实有茶叶种植面积2914公顷。
    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4.3万吨,比上年略增。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保持平稳,其中:油料9486吨、茶叶846吨、蔬菜85573吨。
    生态林业较快发展。全县共完成造林1277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6667公顷次,成林抚育面积8770公顷,实施封山育林1613公顷。继续做好退耕还林培育工作,发放退耕还林补助资金805万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7%,林木绿化率64.2%(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
    畜牧、水产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村各类养殖大户超过500户,肉禽养殖已成规模,全县年出栏肉禽1万羽以上养殖户达160余户,全年全县家禽出栏达805万羽,比上年增长34.2%;肉类总产量达1.87万吨,增长14.7%;蚕桑生产继续发展,全年饲养量达6.4万张,鲜茧产量达2412吨;水产品养殖面积1143公顷,水产品产量达3007吨。
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600亩,推广优质水稻种植18.9万亩,新建无公害茶叶、蔬菜基地各5000亩,新建养殖园区面积8万平方米。扎实开展了动物免疫,畜禽免疫率达100%。新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个,组建县级产业协会5个,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户,4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3.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7628吨,农村用电量达6041万千瓦时,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6.15千公顷,增长7.7%;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汽车。
    农村劳务经济继续发展。通过加强培训、积极引导和强化服务等多种手段,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全县外出劳务人员达7.42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对经济拉动作用增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20.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2%,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
    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7家,实现增加值3.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4.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3.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是十五时期增长最快的一年。规模工业产销衔水平较高,全年完成销售产值15.84亿元,增长39.9%,产销率达96.9%;轻、重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1.28亿元、2.14亿元,同比增长37.4%和17.7%;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所属的十八个行业中,以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杰华机电(安徽)有限公司为主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裴顿食品(安徽)有限公司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以大唐陈村水力发电厂、泾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等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居主导地位,完成增加值分列前三位,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7226.8万元、5375.1万元和4457.7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1%、15.7%和13%。按经济类型分组,我县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及其他企业增长,国有、集体企业生产下降。三资企业完成增加值5481.5万元,增长105.5%;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0405.8万元,增长23.8%;其他企业完成增加值2220.4万元,增长16%;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5984.8万元,下降1.2%;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77.8万元,下降51.1%。列入国家目录统计的10种工业产品中有6种工业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分别为:交流电动机248.1万千瓦,增长20.2%;机制纸板19901吨,增长32.7%;丝95吨,增长25.3%;白酒79千升,增长33.9%;生铁2.5万吨,增长81%;铜材8103吨(同期为0)。
    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县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18.06,同比上升24.76,为十五时期之最。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整体盈利1481.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82.4万元。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22亿元,比上年增长9.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9.4%。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9886万元,增长59.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4%,其中新开工面积28.3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8.8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2005年,全县各级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自主投资能力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旧城区改造全面提速,交通、通讯、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完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31568万元,增长13.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231万元,增长22.6%;房地产投资完成15977万元,下降19.7%。投资总量中,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778万元,增长37.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7.1%,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上,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宏观调控下表现走低,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增大。
    城乡、交通建设继续加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完成;行政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投入使用,皖南第一街全面运营,中国宣纸城暨泾县旅游综合服务区开工建设;财富大道、稼祥北路等城区道路建设加快;城区给排水、市政路网等明显改善,“西园、中城、东工”的城市布局和旅游城市雏形初步形成。茂林、榔桥、云岭等中心集镇建设继续推进。322省道改线一期工程和二期路基工程完成,乡村道路建设全面实施。
    “招商引资提高年”成绩显著。全县实际利用省外内资54470万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6.2%,增长30.3%。其中:苏浙沪地区到位资金43238万元,占引资总量的79.4%;工业类资金36305万元,占总量的66.7%。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62万美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29.3%,增长17.5%。
    全县利用省外资金项目达176个,其中:年内新建147个;全部项目中,工业项目126个、农业项目15个、旅游项目15个,其他项目20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36个,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
    五、商业、外贸和旅游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市场销售稳中趋旺,社会商品零售额继续攀高。全年全社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74775万元(调整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10.9%,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县城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3677万元,增长11.1%;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1098万元,增长10.5%,县城销售额增长幅度高于农村0.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59909万元,增长9.5%,餐饮业完成13594万元,增长17.6%。
    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按海关统计数,全年全县完成进出口4293万美元,增长91.6%,其中:出口完成3062万美元,增加880万美元,增长40.3%。年内新增自营出口企业2户。
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特色初步形成。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跻身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旅游精品线路之列。全县全年共接待游客56.1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2189人次;旅游总收入7560万元,同比增长49.0%;全县拥有星级宾馆4家。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全县全部财政收入(不含基金)完成15928.6万元,完成年度任务105.4%,同比增长20.2%(同口径比,下同);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488.3万元,完成年度任务115.4%,增长25.5%。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国税完成2092.2万元,完成年度任务129.9%,增长55.2%,地税完成4272.5万元,完成年度任务106.8%,增长22.5%。基金收入完成7314.4 万元,比上年下降8%,其中:社保基金征收完成5446.1万元,增长55.6%,土地出让金征收完成1766.6万元,下降58.7%。全县一般预算支出(不含基金)29975万元,同比增长17.5%。其中:用于基本建设支出1526万元,下降0.8%,农业支出1001万元,增长31.4%,林业支出266万元,增长6.4%,教育事业支出7058万元,增长15.3%,卫生事业支出2127万元,增长25.6%。基金预算支出达6651万元,下降5.2%,其中社保基金支出4327万元,同比增长55.3%。
    金融运行稳健。年末,全县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261305万元,比年初增加37184万元,增长16.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05885万元,比年初增加2818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23209万元,比年初增加12114万元,增长10.9%,其中对农业贷款40295万元,比年初增加6352万元。贷款投放量低于存款余额,金融存贷差达138096万元。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加快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91亿元,同比增长15.6%。
    全年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89万吨,货运周转量22200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13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6600万人公里。电信部门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100万元,增长35.76%;邮政业完成业务总量1255万元,增长14.1%,实行了村村通邮,农村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达851公里。全县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达8.8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6.6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9.35%和20.84%,电话普及率达43.58部/百人(含移动电话),比上年提高了7.33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4164户,增长1.81倍。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完成了教育布局调整,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截止2005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41所,其中:职业高中2所、普通中学22所、完全小学61所、幼儿园5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46494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5415人,职高学生4397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3523人,小学在校生17502人,其他在校生5657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普及率98.4%,初中升学率达69.7%;高考升学万人本科达线率13.0%,中考建档分数线为460分,位居全市第一位。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加大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中国宣纸之乡”、“宣纸生产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进展顺利,“文房四宝”特种邮票列入国家2006年发行计划,完成了第三批文化信息入村工程。成功举办了《相约花戏楼》木梳节文艺专场演出活动、桃花潭老年诗书画笔会;广场文化、千人慢跑、校园之春等特色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2005年末,全县有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综合覆盖人口达33万人,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4.1 万人,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1.9万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达140公里,全年公共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分别达1634小时、6903小时,广播覆盖率为93.2%,无线电视覆盖率为96.3%。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2005年末,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24户,床位545张,拥有医生数435人。全县公共卫生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大大增强。2005年全县传染病发病率(甲、乙类)200.17/10万,低于全市发病率300/10万的标准;婴儿死亡率为14.8‰,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8.7%;孕产妇死亡率为37.91/10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6.0%,新法接生率达100%。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全县参合人数达24.8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85.7%。从2006年1月1日起,全县“参合”农民将享受初级医疗保险。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体育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县体育场地总数达196个,其中标准场地110个;体育场地占地面积达31.9万平方米,人均0.9平方米。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全年电脑体育彩票销售330万元,同比增长50.7%。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组织了首届“5·18”生态日系列活动;建立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基地3个,“汀溪兰香有机茶示范基地”、“泾县中药材种植、药用动物养殖示范基地”列入省级生态示范基地;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400口。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环境监理力度继续加大,全年进行地表水水质例行监测6次,城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水质例行监测12次,城区大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例行监测3次、噪声例行监测2次,获取有效数据1092个。全年县域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14.07%,重点监控企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全年完成污染源治理投资378万元,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达908万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保持较低水平。2005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540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5178人,占总人口18.41%。男性人口185718人、女性人口168372人,性别比为110.3∶100.0。全县人口出生率为7.32‰,比上年下降2.19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59‰,比上年下降0.7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0.73‰,下降1.42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897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2657元,增长6.8%。城乡居民住宅条件继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24平方米,增长6.7%。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800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6200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19948人。全县共发放基本养老金3785万元、失业救济金740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122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5%、12.8%、39.3%。工伤保险全面启动,参保人员达4531人,支付工伤保险金14.4万元。全县新增就业岗位2697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8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221人;免费职业介绍660人。全县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全年共有3853名城镇居民和8681名农村居民获得最低生活保障,人均差补标准城镇由原来每月58元提高到61.8元,全县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90万元。社会和谐程度进一步提高。
   
 
    注:1、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地区生产总值(GDP)按上级要求根据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数据进行同步调整;
    2、本公报部分数据(GDP、规模工业、建筑等)为初步统计数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