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泾县 > 统计公报

2004年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5-04-13 09:42 来源:县统计局 浏览:
【字体大小:
分享至:
 
    2004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中央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努力克服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全县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6.13亿元,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增长9.01%,比上年同期提高0.9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0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0.53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9.80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比例为22.2:40.3:37.5。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330元,比上年增加1135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1.4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 11.4万人、第二产业3.4万人、第三产业6.6万人,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4.2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8万人,全县新增就业岗位2672个,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1475人,新增劳务输出22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4 %。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启动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完成了农业系统下属农林场、文化系统文化馆、影剧院等单位改革和职工安置任务,扩大了部门预算试点范围,乡财县管改革平稳推进,全面取消农业税附加,降低农业税税率2.2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资源约束继续趋紧,城区、镇区、园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扩大就业和致富农民的任务仍繁重等。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升温明显。2004年,在中央1号文件及相关惠农政策激励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全县农业生产稳中有升。粮食生产扭转了近年来持续下滑的局面,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产量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4.2万吨,比上年增产0.8万吨,比上年增长5.9%。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豆类、棉花、药材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增长。茶叶生产稳中有增,总产达1068吨,比上年增产14.7%;名优茶比重继续提升,以汀溪兰香、涌溪火青为代表的无公害名优茶产量达450余吨,增产12%。
    林业发展较快。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105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6667公顷次,成林抚育面积8770公顷,实施封山育林280公顷;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33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比上年增加:竹笋干1200吨,增长14.3%;板栗1450吨,增长20.8%。社会化办林业成效显著,新增林业承包大户22户,吸纳社会资金1200余万元,发放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050万元。
    畜牧、水产业生产稳步发展,肉禽养殖已成规模,形成各类饲养大户370余户;全年全县家禽出栏达600万羽,比上年增长31.4%;全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1.63万吨;蚕桑生产喜获丰收,全年饲养量近6万张,鲜茧产量达2679吨,分别比上年增长 9.5%和6.6%;水产品养殖面积2.27万亩,水产品产量达2992吨。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茶叶、蚕桑、畜牧、食用菌、林业、木梳、粮食、蔬菜等八大产业化体系已初显规模;宣纸书画纸、油画笔及木珠门帘、木梳、木竹制品、酱菜等五个农产品加工区业已建成,加工企业和大户已达1100余家。至年末,全县农产品通过国家和国际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达16个,农产品基地认证19个。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3.1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8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8220吨,比上年增长7.6%;农村用电量3852万千瓦时;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6千公顷,增长2.83%。
    农村劳务经济继续发展,有力保证了农村经济的增长。通过加强培训、积极引导和强化服务等多种手段,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全县外出劳务人员6.9万余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四成以上,比上年净增0.9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约2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700元。
    初步测算,200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现价)达8.97 亿元,同比增长4.2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96亿元,比上年增长7.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17亿元,增长10.9%。
    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提高,产销衔接保持在较高水平,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10426.1万元,同比增长29.5%;产销率达97.7%。全县重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3.3,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为近7年来最高水平。实现销售收入11133万元,增长14 %,实现利税1755万元。
    重点工业企业工业用电量大幅增长,全部重点工业企业全年用电量达11312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21.6%;
    建筑业较快增长。全县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8046万元,同比增长14.9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5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8.9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速。2004年,我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围绕加快发展,加大投入,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旧城区改造全面提速;交通、通讯、信息等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工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加大,房地产开发产销两旺。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563万元,同比增长78.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8199万元,同比增长179.8%;更新改造17607万元,同比增长65.9%;房地产开发投资19885万元,同比增长82.4%。
    全年全县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191万元,比上年增长95.4%。
    城市和交通建设继续加强。2004年,新一轮城区总体规划顺利通过评审;城区给排水、市政路网等明显改善;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皖南第一商业街初步建成,滨江花园、红星广场等一批市政工程投入使用;322省道改扩全线贯通,乡村道路建设全面实施。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继续加快。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货运输周转量1267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邮电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786万元,比上年增长27.79%。其中,电信业总量3020万元,邮政业务总量1100万元。全县年末固定电话户数7.3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5.4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4.08%和5.88%。电话普及率达36.25部/百人(含移动电话),比上年提高了7.23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2303户,增长4.2倍。
 
六、商业、外贸和旅游
 
    国内市场销售稳中趋旺,社会商品零售额继续攀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7940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县城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6272万元,同比增长9.4%,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3130万元,同比增长8.4%,县城销售额增长幅度高于农村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66194万元,同比增长7.2%,餐饮业完成12046万元,增长20.0%。
    外贸进出口逐月走强。按海关统计反馈,全年全县完成进出口2241万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出口完成2182万美元,增加406万美元,同比增长22.86%。出口创汇总额和增幅进入省十强县行列。
    招商引资势头良好,“招商引资效益年”成绩显著。全县实际利用省外内资41800万元,同比增长94%,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67.2%。其中:苏浙沪地区到位资金28766万元,占引资总量的68.8%,同比增长96.8%;工业类资金25161万元,占总量的60.2%,同比增长87.8%。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8万美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2.6%。
    全年有资金到位的项目共141个,其中:年内新建115个。总项目中,工业项目91个、农业项目20个、其他项目30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30个、亿元以上的项目7个。
    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县全年共接待旅游者30.3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209人;旅游总收入1507万元,增长8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全部财政收入(不含基金)完成14206万元,同比增长20.5%(同口径比,下同),完成年度任务104.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719.2万元,增长14.8%(同口径比),完成年度任务101.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国税完成1348万元,增长9.9%,完成年度任务100.1%,地税完成3488万元,增长22.1%,完成年度任务101.7%。一般预算支出(不含基金)25509万元,增长26.5%。其中:用于社会保障支出1513万元,增长29.3%,基本建设支出1539万元,增长119.5%,林业支出250万元,增长12.0%。基金预算支出达7018万元,增长22.9%。
    金融运行平稳健康。年末,全县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220791万元,比年初增加40579万元,增长22.5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76712万元,比年初增加3247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24382万元,比年初增加8003万元,增长6.8%,其中农业贷款34694万元,比年初增加5066万元,贷款投放量明显低于存款余额增量。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健康发展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布局趋于合理。截止2004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56所,其中:普通中学33所,完全小学91所,幼儿园29所,其他学校3所。在校学生48297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5176人,职高学生3538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6530人,小学在校生18378人,其他在校学生4675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学生保留率及毕业普及率均在99%以上;高考升学万人本科达线率13.27,中考全市建档分数线为425分,位居全市第二位。
    文化广播事业发展健康有序。2004年末,全县有广播电视台1座,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另有广播电视卫星收转台57座。有线电视用户达2.35万户;广播(无线)覆盖率为91.9%,无线电视覆盖率为94%。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4年末,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352个。有医生数808人。全县公共卫生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大大增强;2004年全县传染病发病率为180.23/10万,比上年下降14.4个十万分点;婴儿死亡率为10.05‰,比上年下降2.9个千分点;孕产妇死亡率为189/10万。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体育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据2004年县统计局和体育局联合开展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全县体育场地总数达196个,其中标准场地110个;体育场地占地面积达31.4万平方米,人均0.86平方米;全县体育人口从90年代中期的16%增加到31%。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共进行地表水水质例行监测6次,饮用水水质例行监测12次,噪声例行监测2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68.3%,重点监控企业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10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304万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保持较低水平。2004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547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498人。全县人口出生率7.88‰,死亡率6.37‰,人口自然增长率1.51‰。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322元,比上年增长18.2%;农民人均纯收入2488元,增长11.8%,为近年来增幅之最。城乡居民住宅条件继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22.5平方米。
    社会保障、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强化了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社会保障面继续扩大,标准大幅提高。全县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参保人数达5.2万人,全年征缴保险费3393万余元;做到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全年发放三大保险金4305万元。工伤保险全面启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100%,社区管理率达64%(目标任务为50%)。2004年共有3813名城镇居民和8681名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均差补标准城镇由原来每月20元提高到58元,农村人均差补标准达到17 .6元。全县新增就业岗位2672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475人。社会事业得到统筹发展。
 
 
 
    注:1、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
        2、年末总人口取自公安年报;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取自计生年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