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泾县数据资源管理局(政务服务管理局、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数据资源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756832667/201911-00099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泾县数据资源管理局(政务服务管理局、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主题分类:
名称: 宣城市“十三五”政务信息化发展规划 文号: 宣政办秘〔2016〕200号
发布日期: 2018-06-06 00:00
宣城市“十三五”政务信息化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8-06-06 00:00 来源:市政务服务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宣城市“十三五”政务信息化发展规划

为深入推进我市“十三五”时期政务信息化科学、可持续发展,根据《安徽省“十三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政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建设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市政务信息化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务服务、重要领域和重点业务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政务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建立宣城市电子政务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确定主管部门统筹负责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及管理工作,制定《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标准规范,为稳步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资源共享、跨部门业务平台建设成效明显。顺利建成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并向市委办、市工商质监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科技局等市直单位提供了机房、网络、计算、存储等服务,共有20个系统使用政务云计算中心,有效实现了全市硬件的集中管理、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市级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建成宣城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并在宣州区8个试点社区开展试运行。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2010年12月启动一期平台建设,2014年6月20日二期项目顺利完成。建成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平台,形成集“网员申报系统、网上招投标业务系统、专家语音通知系统、辅助电子评标系统、保证金网上收退系统、远程评标系统”为一体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另外,还相继建成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电子监察平台、“三网合一”(社会治安、人防应急、城市管理、)视频监控系统和宣城市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等系统,为下一阶段我市实施政务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府管理、提高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三是政务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日趋完善,网络传输环境极大改善,形成了由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业务专网构成的政务基础公共网络框架。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系统稳定、安全可靠、纵横互通”的政务外网平台,并已连接84个市级部门和7个县级政府,覆盖率均为100%。各级业务专网的应用迁移和业务融合有序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工作不断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响应能力稳步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当前我市政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需引起关注和解决:一是市级层面缺乏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不一,数据不能互联互通,政务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程度不高;管理规划和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完善。二是应用潜力还未充分发挥,虽然“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建成一批综合业务系统,但从实际推广及应用效果看,其在服务政府管理创新、支持科学决策、方便群众办事等方面的效用未能充分发挥,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三是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还没有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以及宏观经济库基础数据共享满足率偏低,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不够。四是保障措施不够健全,全市政务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现有的市级运维保障水平还不能适应政务信息化发展需要。   

(三)机遇及挑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提高政府监管效能,优化政务服务,是“十三五”期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将给我市政务信息化建设带来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    当今,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环境和条件,为政务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部署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对政务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市也将政务信息化发展提高到新的高度,加强了政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从2016年开始将电子政务纳入到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制定出台《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实施意见》,有序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利用。这些因素为我市政务信息化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十三五”乃至相关长一段时间我市政务信息化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政务信息化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难度大;各级各部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意识不强,对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创新认识不够;信息化人才队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政务信息化安全防护能力亟需加强等等,对政务信息化“十三五”时期持续快速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适应“互联网+政务”的新形势,坚持需求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安全可控”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全市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重要信息资源库、重点业务系统和相关技术条件建设,逐步建立与政府履职相适应的政务信息化工作体系,推动创新政府、智慧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1.注重统筹规划。立足我市政务信息化建设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政务信息化整体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兼顾部门特色,努力形成密切协同、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2.注重集约化建设。统一全市政务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加快整合步伐,推进集约化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资源共享。    

3.注重安全保障。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安全监管和应急机制,强化安全保密措施,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   

4.注重创新发展。结合公共服务模式改革和政务运行机制创新,优化业务流程,顺应“互联网+”趋势,探索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新模式,不断提高政府投资、运维及管理能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全面建成,全面实现城市管理、农业农村工作和社区治理信息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数据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服务政府决策和管理的信息化能力明显提高。全市政务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电子政务在全市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   

2.具体目标   

——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水平和利用率显著提升。建成全市政务数据中心、灾备中心,政务云计算中心承载市直80%以上的业务系统; 90%以上重要信息系统完成等级保护。   

——“互联网+政务服务”基本普及。依托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和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模式,实现能在网上办理的政府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在网上办理。   

——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显著提高。制定市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库、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务部门间按需共享,跨部门信息共享满足率达6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市政务云计算中心管理机制,通过“托管”和“申请服务”的方式,向各级各部门提供机房、计算、存储等资源服务,力争到2020年前为全市80%以上市直单位业务系统提供政务云平台服务。构建数据灾备中心,为政务云平台提供多等级数据恢复保护和容灾服务。建立统一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等设施,制定统一安全策略,划分安全域,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切实保障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资源库和重点业务系统安全可控。(牵头部门:市信息办)

栏1:网络基础设施    2016年底前,完成市政务云计算中心等级保护工作;2017年底前,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管理中心,构建数据灾备中心;2018年底前,为政务云平台提供多等级数据恢复保护和容灾服务;2020年底前,为全市80%以上市直单位业务系统提供政务云平台服务。

2.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公共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网和物流网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和三网融合。全力推进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建成骨干网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bps,4G网络全面覆盖城乡,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85%。(牵头部门:市经信委)

栏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公共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网和物流网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和三网融合,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100Mbps,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20Mbps;4G网络全面覆盖城乡,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85%。

(二)完善电子政务网络   

3.电子政务网络内网平台。推动业务专网应用迁移和业务融合,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规范网络连接,整合网络资源,确保安全接入。按照业务系统部署和安全管理要求,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开展跨部门业务应用,实现电子政务内网资源的共享共用。(牵头部门:市国家保密局、市委机要局)   

栏3:电子政务网络内网   

持续推动业务专网应用迁移和业务融合,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实施涉密专网分级保护工程;加强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工程。到2020年,完成市级电子政务内网网络平台和安全体系建设,实现中央、省、市、县(市、区)四级电子政务内网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推动网络整体化运维管理和运维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建设,确保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应用安全、稳定、可靠。

4.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理顺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整合各地各部门网络资源,推进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与省、县(市、区)、乡镇、社区(行政村)级电子政务外网的有效连通,加强外网应用建设,促进外网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和数据共享,为跨地区、跨部门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网络支撑服务。(牵头部门:市信息办)   

栏4:电子政务外网平台   

整合网络资源,统一互联网出口,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制定政务外网应用规划,实施市、县(市、区)、乡镇、社区(行政村)政务外网互联互通工程。到2020年,实现全市政务外网业务应用承载率80%以上。

(三)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   

5.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以公共服务、联合征信、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综合治税等应用为突破口,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注册和共享工作,建立健全市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快速查询、按需共享和社会化服务。建立信息共享监督检查、考核通报制度,推进部门信息资源按需共享。(牵头部门:市信息办)   

6.推进全市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共建共享。围绕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基础信息资源应用试点,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应用范围。(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市工商质监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统计局分别牵头)7.推进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推进信用、财政、土地、住房、投资、工业经济、科技创新、贸易、商品市场、现代农业、服务业等宏观调控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推进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国土绿化、公共安全、流动人口、安全生产监管、质量监管等社会管理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围绕民生需要,推进劳动就业、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牵头:市直相关部门分别牵头)   

栏5: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以公共服务、公共信用信息共享、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政府权力清单运行、综合治税等应用为突破口,加快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和电子证照、公共信用、政府权力等专题信息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制定市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到2020年,基础信息库和专题信息资源库广泛应用,跨部门信息共享需求满足率60%以上。   

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依托市级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统筹各部门可供共享的信息和共享需求,建立共享数据汇聚机制,构建政务大数据中心,为政府决策提供全面、准确、便捷的数据服务。到2020年,利用政务大数据服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和提供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按照个人、法人、涉密、非涉密等维度梳理整合数据,建成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优化开发无争议、惠民生、易开放的高价值数据,推进信用、医疗、卫生、就业、社保、金融、教育、气象、文化、地理、科技、环境等领域的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政府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到2020年,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基本建成。     (

四)提高依法行政和网上公共服务水平   

8.建设市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实现90%以上市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权力项目库、政务公开服务平台和法制监督平台的多级使用和分级管理。强化市、县(区)、乡(镇)、村(街道)权力清单运行平台的资源共享,实现联动协同,逐步实现政府权力运行数据电子化、流程标准化、办理网络化、信息公开化、监督实时化。扩大市级政府权力网上运行办事平台,逐步实现网上申请受理、办理状态查询、结果反馈、全程在线办理,实现政府权力事项网上规范运行,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新型政府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政府网上公共服务水平。(牵头部门:市信息办)   

栏6:市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   

做好安徽省政府权力项目库、政务公开服务平台和法制监督平台的分级管理工作;完善市级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完善市级电子监察平台;到2020年,市级政府权力网上运行办事平台实现全市全覆盖。

9.完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以“两个中心、两个网络、三个系统、四个支撑”为主体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完成公安、人社、民政、司法、教体、卫计委等部门人口基础数据的整合。在宣州区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工商、税务、城管、房管、住建、妇联、财政、环保等部门基础数据,扩大建设范围,逐步在全市推广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延伸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房管、交通、财政、环保等单位各类行政审批和在社区办理的各项事务。(牵头部门:市综治办)    栏7: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    构建以“两个中心、两个网络、三个系统、四个支撑”为主体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完成公安、人社、民政、司法、教体、卫计委等部门人口基础数据的整合。到2020年,形成市、县(市、区)、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应用体系,形成全市范围内“统筹协调扁平化、服务管理网格化、工作手段信息化”的社区工作新格局,真正将社区建设成为政务高效、服务便捷、管理科学、生活智能的社区生活新业态。

10.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构建诚信“一平台四体系”(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信用征集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信用应用体系和信用工作保障体系),实现全市47个重点单位的信息交换和共享,适时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县(市、区)信用信息平台及电子政务网平台无缝对接。建设“宣城市诚信网”微门户和各单位的“诚信专题”。深化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构建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完善行业主体信用记录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实现行业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牵头部门:市发改委)    栏8: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到2016年底,建成“宣城市诚信网”微门户和各单位的“诚信专题”。到2017年底,构建诚信“一平台四体系”(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信用征集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信用应用体系和信用工作保障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信用监管机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市场基本完善,社会诚信意识普遍增强。

11.建设全市政府网站群。建成宣城市政府门户网站群,统一全市政府门户网站互联网入口,建成宣城市政府门户网站为核心主站,部门级网站及其应用为基础支撑的若干子站,形成网上与实体大厅、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政府服务新模式。建立政务微博微信与政府网站的协同联动机制,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牵头部门:市信息办)    栏9:全市政府网站群    到2016年底前,完成32个市直一级财政机构的政府网站迁移及整合工作,到2017年底前,完成28个市直一级财政机构的政府网站迁移及整合工作,统一“一网双微”办理平台,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并建立“一网双微”(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联络员制度。到2020年,政府网站在政府信息公开、引导公众办事、公众互动交流、回应群众关切等方面显著提升。

(五)提升支撑政府社会治理和科学决策能力   

12、建立政府决策支持服务平台。在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快捷稳定,部门数据库和行业主题数据库基本建成的情况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建设政府决策支持服务平台,全面、实时、准确掌握全市经济社会整体运行状态、管理对象的实时数据、经济运行动态、社会舆情和公共服务效果等。为经济形势研判、发展战略制定、宏观决策和公共管理等提供全面、准确、高效的综合性信息服与决策支持,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牵头单位:市信息办)   

13、推进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建设和完善政府应急平台基础支撑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手段,满足日常值守应急和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牵头单位:市应急办)   

14、建设政府重点工作督查平台。加强政府重点工作督查督办,通过对重点工作的任务分解、进展过程、完成情况的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实现工作落实全过程动态跟踪、实时督查、及时反馈、绩效考核、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督查督办水平。(牵头单位:市政府督查室)   

(六)推进重点领域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   

15.加强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建设。依托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扩大监测污染物种类和监测范围,动态汇集污染源监测信息,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建立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提升重金属、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领域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共享机制,统一数据交换标准,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实现在线查询、定制推送等功能。(牵头部门:市环保局)   

栏10: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建设   

完善市级监控中心建设,以国控、省控重点监控企业为重点,在污染源集中区域逐步推进县级监控中心建设;建设宣城市机动车尾气环保检测监控系统;建设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竣工管理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等环保数据的有效整合,建成宣城市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到2020年,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16.推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信息化。依托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平台,围绕公众服务、行政执法、质量追溯、检验检测、应急管理,实现我市食品药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安全监管信息化,逐步完善食品药品品牌真伪认证、来源追溯、过程追踪、责任追查及召回销毁的监管信息系统。(牵头部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栏11: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信息化工程   

围绕公众服务平台,完善食品药品品牌真伪查询、行政审批、药师管理、企业诚信等信息;围绕行政执法平台,完善日常监管、审评认证、稽查办案、移动执法等信息;围绕质量追溯平台,完善食品药品抽样检测、过程追踪、责任追查及召回销毁的监管信息。到2020年,实现食品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全程监督,提升食品药品监管业务协同、数据共享、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17、推进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工程建设。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目标,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医疗卫生、交通、教育、农业、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扎实推进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政务、数字城管、多规合一、天网和天地图等工程建设,扎实开展政务领域信息惠民工程,拓展网络民生服务新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政务服务新局面。(牵头部门:市直相关部门分别牵头)   

栏12:推进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工程建设   

智慧旅游。建设宣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开通旅游商务营销系统、12301旅游热线服务系统、旅游统计分析系统、旅游诚信管理系统、旅游贴身服务系统、旅游项目管理系统、旅游应急与救援系统,形成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综合协调调度中心和商务营销中心”。协调建设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的无线覆盖,推进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及游客集散中心的WIFI全覆盖。推动旅游企业建设智慧景区(电子门禁、电子导游、客流预警、视频监控)、智慧酒店(客房导航、电子门禁、互动服务电视系统等)、智慧旅行社(智慧计调、智慧客户管理)、智慧乡村旅游等智慧平台。到2020年,建成集全市智慧旅游管理、服务、营销为一体的宣城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全市旅游管理的高效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和旅游营销的精准化。   

实施林业信息化工程。建立全市统一的林权数据库和林权交易平台。建设林业一张图,构建集森林、湿地和野生植物资源监管于一体的林业资源监管平台。推进造林绿化精细化管理和重点工程核查监督,推广林地测土配方示范应用。加强预警预报和应急指挥,打造林业应急感知平台,推广应用“森林眼”等建设成果。到2020年,完成市级林业信息化建设基础平台,建立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实现林业核心业务信息化全覆盖。   

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依托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采集、存储、加工、分析重点行业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监管业务、辅助决策、交换共享和公共服务五类数据。基于相应标准规范,建设我市安全监管、应急救援、公共服务需求的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实现与省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到2020年,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基础信息规范完整、动态信息随时调取、执法过程便捷可溯、应急处置快捷可视、事故规律科学可循。   

市场价格监管信息化工程。优化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加快建设和完善价格监管、价格监测预警、成本调查、价格鉴证、价格监督检查等信息系统,形成统一协调的价格管理和数据共享平台,加强对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价格监测分析。到2020年,实现相关政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重要商品的市场价格监测预警、价格调控、监督检查,以及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智慧城管。整合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启动城市管理场外传感系统的规划建设;建立市本级和县(市、区)城市管理地理信息数(图)库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全市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集中融合,建立健全各项市域数字化城市管理考评考核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便捷性。   

智慧教育。建成市教育数据中心和全市教育专网;提升各类学校和教学点出口带宽,达到国家提出的新标准;推进“无线校园”建设,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全面配备师生用教学终端,改善网络教学环境和备课环境,做好市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与省平台、县市区平台的互通和衔接;建成全市统一的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含双向视频教学教研系统)。到2020年,教育信息化城乡数字差距显著缩小,优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智能交通信息化工程。完善行业运行信息监测采集体系,全方位、多角度掌握交通运输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运行状况,实现市、县两级交通主管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和完善全市交通系统应用中的视频监管、信息采集、应急处置等功能,建成交通工程质量监督视频信息系统、交通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货运车辆监控系统、客运车辆监控系统、物流监管系统、维修车辆视频监管系统等。加强环保、气象、公安、水文等部门的资源整合,实现多部门、跨部门信息共享。到2020年,交通联动管理、智能决策和一体化服务成效明显,全市交通办公自动化、信息发布正常化、信息管理系统化、交通管理信息化、交通智能化得到初步实现。    

城建信息系统。配合省住建厅完善省级房屋统一查询平台,建立市、县(市、区)房屋中心数据库,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工程;开展存量房源网上备案,整合市域范围内房产管理业务系统,实现房屋登记、物业管理、住房保障、公房管理、预售资金监管等系统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建立数据交互查询平台,实现与规划、土地、税务、统计、银行等单位的信息互通、资源共用。到2020年,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85%以上,建成市本级土地、房屋、林业、水系等不动产统一登记系统、存量房网签网备系统,初步完成数据交互查询平台,实现与规划、土地、税务、统计、银行等单位的信息互通、资源共用。    

(七)加强新技术应用的研究和推广   

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政务信息化重点集成应用和集成创新。建立大数据交换体系和分析应用模型,解决多号合一、多证合一、多卡合一、多规合一、多图联审、并联审批中协同共享信息资源的难点,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库的联通和共享,逐步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推进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各类智能终端信息联通和共享;推广政务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介和网上支付,拓宽政务服务办理渠道,强化舆情收集和监管,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深化云计算应用,逐步实现由基础硬件设施资源云服务向基础软件、通用软件和业务数据库开发和应用云服务转变。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重要产品追溯、生态环境监测、社会服务管理、应急指挥等领域的应用,及时获取和传递多媒体业务信息。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宣城市“十三五”政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建设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信息办。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结合实际,扎实推进本地政务信息化建设。各牵头部门要建立健全“一把手”负责制,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要严格依照规划要求,对具体建设内容开展专题研究,逐项细化建设项目的体系架构和建设范围,落实实施步骤。要加强工程建设的跨部门统筹协调,要进一步明确工程项目完工投用后的共用共享机制,增强部门间的业务协同能力,确保工程项目取得实际效果,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二)注重项目建设管理。各牵头部门要严格项目概算调整管理,严格工程项目信息通报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市信息办研究制定我市政务信息化工程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在项目验收阶段和投入运行后对工程项目进行效能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项目验收的重要参考。   

(三)强化建设资金保障。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按照“二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展新貌”的步骤,统筹安排年度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确保将列入安排的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资金及运行维护费用列入财政预算。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吸引各电信运营商和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问题。鼓励各单位争取国家和省在信息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我市的倾斜支持。   

(四)夯实信息安全基础。要强化信息化安全保密措施,各牵头部门要严格依据国家关于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非涉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规定,在政务信息化具体项目的需求分析报告和建设方案中同步落实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要求,制定实施与业务应用紧密结合、技术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决方案。项目建成后的试运行期间,项目建设单位应按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确保信息化工程项目安全保密。   

(五)加强宣传培训和技术支撑。健全信息基础设施,促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网络融合和普及应用,拓宽公众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和渠道,提高公众的信息意识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水平,鼓励信息消费,使公众充分享受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引进、配备和培养,建立一支业务熟、技术精、素质高的专业化信息化建设管理队伍。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技术骨干,成立宣城市政务信息化建设专家顾问团,为扎实推进我市政务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