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泾县昌桥乡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昌桥乡> 基层政务公开>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活动
索引号: 11341729003258461A/202112-00020 组配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活动
发布机构: 泾县昌桥乡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名称: 孤峰非遗油布伞,传承文化亲子活动 文号:
发布日期: 2021-12-01 16:40
孤峰非遗油布伞,传承文化亲子活动
发布时间:2021-12-01 16:40 来源:泾县昌桥乡 浏览次数: 字体:[ ]

制作一把油布伞的过程,和欣赏它的美,同样精彩。孤峰油布伞取材于当地山岗上的毛竹,以生长周期五六年为佳,其竹质黄厚、坚硬,能够保证伞骨品质上乘。整个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制伞骨、伞柄、伞衣、上布、熬油等八大道工序和八十几道小工序,手艺人的经验娴熟和耐心细致更为它赋予了独特的魅力。


泾县亲子营带领孩子在此开展了非遗文化主题亲子活动:一同了解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油布伞”绵长的历史和故事;一起亲手制作一把古朴的油布伞,让秋色浸染其上。


制伞是个细活,12道大工序,88道小工序。伞骨越多,越是精细。

下刀前,伞骨的长宽高和弧度,须计算得分厘不差。芦盘的直径、间距同样精密,运刀更是不容闪失。只有如此,伞骨才能严丝合缝地嵌入芦盘,雨伞也才能收放自如。这得重复百千万次,才能得心应手。

桐油一熬就是两小时,这是制伞的关键。油熬嫩了,伞晒不干;油熬老了,容易糊锅报废。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油布伞生产历史悠久,宋元时期即有制伞记载,明清时期伞业已十分鼎盛,是皖南的伞业中心。有诗句描绘:“糊边削骨墨油浓,纤手争穿五色绒。制得去葩千百柄,连樯装卖趁江风。”

在“中国宣纸之乡”的泾县,有句广为流传的民谚:“章家渡的干子,孤峰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拣”。孤峰制伞的悠久历史是有诗为证的,早在宋元时期就有记载。这里的油布伞曾与宣纸、毛笔、茶叶一起,并称“泾县四大名优特产”。以手竹为骨,棉布为面,施以桐油,作为寻常雨具的油布伞,户户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