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泾县农业农村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农业农村局> 重大决策预公开> 意见征集
索引号: 11341729MB15605798/202202-00032 组配分类: 意见征集
发布机构: 泾县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面向公众意见征求】泾县农业农村局关于《泾县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2-24 08:05
【面向公众意见征求】泾县农业农村局关于《泾县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2-24 08:05 来源:泾县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切实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我县《泾县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现公开征求意见。如有反馈意见可通过纸质版、电子版发送至泾县农业农村局,逾期未反馈视为无意见。

公示时间:2022年2月24日-2022年3月26日。

联系人:符进

联系电话:2384281,电子稿请发15256312156@163.com。

 地址:泾县谢园东路宣纸城内

 

附件:《泾县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泾县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

行动方案(2022—2025年)

(征求意见稿)

 

根据省、市委部署,为高质量实施我县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以下简称“两强一增”行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关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发挥“亩均论英雄”的牵引作用,聚焦两强一增”,推进农业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

2025年,力争农业劳动生产率达5.6万元/人、农业亩均产出率达11000元/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5%,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农民收入增幅与全市保持同步。

二、科技强农

(一)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加强农业主推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选择2-3个技术(模式)组建技术指导团队,形成技术操作规范,依托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主体示范、推广,加快我县主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的进程。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聘、选、派、育”等方式,将科技特派员发展到120名以上,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强化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畜禽养殖、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县、乡(镇)农技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分类分层培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能力水平。保障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50人次左右。

(二)种业助力产业行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持续开展全县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推进我县良种攻关,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禽、农作物新品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0份,完善省级保种场1家,推进华南中蜂省级保种场建设,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推进农作物授粉并举,大力发展蜂业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努力实现特色蜂产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三)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围绕“稳产能、优品质、增效益”,稳定粮食生产面积29.7万亩、产量12万吨以上,发展以水稻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20万亩,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新增设施蔬菜基地315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24万亩。稳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2025年力争食用菌产量达0.32万吨、产值0.29亿元以上。建设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2个,高标准良种生态茶园达到6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50%以上。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1.5万亩。推进畜禽绿色健康养殖,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0%以上。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1600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3000亩。推进全县农产品和泾县兰香、涌溪火青等优势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积极培育有影响力的“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5个,到2025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74个。

(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加快我县茶产业全产业链创建,2025年我县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个。在云岭、昌桥、黄村等粮食生产功能区,在汀溪、蔡村、榔桥、茂林等茶产业优势区,在榔桥、蔡村竹木加工产业集聚区,在丁家桥镇宣纸书画纸产业保护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到2025年,重点培育1家以上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超2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增规上农业企业4家,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幅达8%,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117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比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五)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三大主粮”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3%。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25年我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回收率达85%以上。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业生物安全、兽药安全使用和土壤污染治理水平。

(六)数字赋农行动。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打造1个农业产业互联网。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到2025年争创数字农业工厂4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5个。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努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机械强农

(一)茶产业机械建设行动。引进茶机制造企业,并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转变,加大智能农机装备制造。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茶产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

(二)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梳理农机发展需求,编制农机装备需求和研制清单,建立农产学研定期对接和会商机制。根据我县丘陵山区的地形特点,引导我县相关企业参与全国农机补短板行动,通过研发制造适合我县茶产业的小型、轻便、多功能的茶叶机械,提高“皖产农机”市场占有率。组织企业积极申报茶叶提香机与茶叶理条机的补贴资质认定。支持适应养殖业发展的洗消饲喂、尾水净化、粪污处理等农机装备研制。

(三)全程全面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行动。加快机械换人,依托农机购置补贴与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以满足农民对机械化生产需要为目标,支持引导农民购置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重点引进大中拖、联合收割机、烘干机等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引领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能力。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因地制宜,引导有条件的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3-4个育秧工厂。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新型农机具演示现场会、全程机械化演示现场会和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等方式,提升水稻机械化种植和采收水平,引导企业推广农用无人机、农机作业监测设备等。力争2025年我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达到9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促进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完善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提高农机化推广应用能力,探索推广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典型案例。

(四)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优化农机装备资源配置,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新增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个。培育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引导村级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大托管和农机作业网格化服务,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8名、农机手600名。加快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建设,联通农机化服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

(五)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优化耕地功能空间布局,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用地,强化土地经营者对土地的投入和管理责任,提高土地产出率。因地制宜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推进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新建高标准农田4.6万亩,改造提升1.6万亩。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片。深化“田长制”改革,落实县、乡、村级田长制责任体系。

(六)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行动。全面加快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2022-2025年新增冷藏保鲜设施34个,库容1730立方米。

四、促进农民增收

(一)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进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县域发展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发挥好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保障作用。

(二)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盘活各类资源资产,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推广“大托管”“股份合作”等模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5%以上。全面推进农村撂荒土地托管、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推进村集体通过与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合作的方式实施“三变”改革,通过股份合作巩固“三变”的村数(保持100%)。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超过40%,开展股份分红的村超过50%。不断提高农民财产收益。力争全县农民财产性收入翻一番,不低于省市平均水平。

(三)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等小加工,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达170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8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380个。全面开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行动。继续扎实做好农技人员技术指导,开展农村产业带头人培育,推动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富农。力争经营性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四)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700人次以上。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让农民工留得住、能就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8+1”综合救助标准。落实好农业相关支持补贴政策,重点聚焦粮食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对粮食实际生产者精准补贴。到2025年力争我县转移性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好牵头抓总的作用,统筹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实施。县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实化具体工作举措,形成部门工作合力。在县农业农村局设立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建立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和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制度。各乡镇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二)加强“双招双引”。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推动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助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生根。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围绕优势产业、重点产业,编制招商地图,分区域、分类型、分行业,精准招商、定向落地。针对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参照省市组织制定发布“揭榜挂帅”县乡两级榜单,广发“英雄帖”,招揽高端人才,攻克技术难题。

(三)加强用地保障。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依法依规保障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设施用地,耕地“进出平衡”方案编制实施中,要充分考虑设施农业用地合理需求。对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纳入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办理。

(四)加强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两强一增”行动支持力度,统筹用好相关涉农资金,充分发挥涉农相关基金作用,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切实形成对“两强一增”行动的投入合力。加大县级资金整合支持力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5年全县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10%以上。落实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支持,加大企业贷款贴息力度。发挥“裕农通”(安徽)等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推行“无感授信、按需增信、随时用信”模式。金融机构要在农村普惠金融中单列涉农信贷投放计划,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探索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金,吸纳社会资本。支持涉农企业上市。扩大特色农产品保险。拓展农业担保范围。用好农机融资租赁工具。

(五)加强考核督导。“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建立“两强一增”行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出率等指标调查统计试点。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与用地指标、涉农资金安排“双挂钩”的“赛马”激励机制。

 

附件:1、“两强一增”行动主要任务年度分解表

      2、“两强一增”行动2022年主要任务指标分解表


附件1

“两强一增”行动主要任务年度分解表

 

序号

工作任务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责任单位

备注

1

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聘、选、派、育”等方式,科技特派员发展到120名以上,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

62名

100名

110名(总数,后同)

115名

120名,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

120名

县科商经信局农业农村委组织部、体局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市任务数:600名。

2

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强化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畜禽养殖、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县科商经信局县教体局县发改委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强县、乡(镇)农技队伍建设,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50人次左右。

培训高素质农民300人次。

县、乡(镇)农技人员在编在岗率88%;培训高素质农民190人次。

县、乡(镇)农技人员在编在岗率92%;培训高素质农民150人次。

县、乡(镇)农技人员在编在岗率95%;培训高素质农民150人次。

县、乡(镇)农技人员在编在岗率98%;培训高素质农民150人次。

县、乡(镇)农技人员在编在岗率100%;培训高素质农民150人次。

农业农村  

市任务数:1200人。

4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0份,完善省级保种场1家

省级保种场1家(中蜂)。

累计100份省级保种场1家(中蜂)。

新增10份,累计110份;完善省级保种场1家(中蜂)。

新增10份,累计120份;完善省级保种场1家(中蜂)。新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水产)。

新增5份,累计125份;完善省级保种场1家(中蜂)。

新增5份,累计130份;完善省级保种场1家(中蜂)。

农业农村 

市任务数:200份,8家

5

推进我县良种攻关,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禽、农作物新品种。

 

 

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禽、农作物新品种。

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禽、农作物新品种。

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禽、农作物新品种。

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禽、农作物新品种。

农业农村县科商经信局县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市任务数:家禽新品种2个,农作物新品种3个

6

蜂业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

 

 

大力发展蜂业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

大力发展蜂业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

大力发展蜂业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

大力发展蜂业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

 

市任务:建合肥种业基地

7

发展以水稻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20万亩,新增设施蔬菜基地315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24万亩。稳步推进食用菌产业。高标准良种生态茶园达到6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50%以上。推进畜禽绿色健康养殖,规模养殖比重达80%以上1600亩,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3000亩。

发展以水稻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03万亩,食用菌产量0.23万吨、产值0.20亿元。高标准良种生态茶园达到3.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25%以上。畜禽标准化65%以上。池塘标准化改造2000亩,稻渔综合种养1000亩。

发展以水稻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16万亩,新增设施蔬菜基地100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07万亩,食用菌产量0.26万吨、产值0.22亿元。高标准良种生态茶园达到4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27%以上。畜禽标准化67%以上。池塘标准化改造400亩,稻渔综合种养500亩。

发展以水稻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20万亩,新增设施蔬菜基地76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15万亩。食用菌产量0.29万吨、产值0.23亿元。高标准良种生态茶园达到4.6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30%以上。畜禽标准化70%以上。池塘标准化改造400亩,稻渔综合种养500亩。

发展以水稻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20万亩,新增设施蔬菜基地78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18万亩。食用菌产量0.30万吨、产值0.27亿元。高标准良种生态茶园达到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38%以上。畜禽标准化75%以上。池塘标准化改造400亩,稻渔综合种养500亩。

发展以水稻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20万亩,新增设施蔬菜基地80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21万亩。食用菌产量0.30万吨、产值0.28亿元。高标准良种生态茶园达到5.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42%以上。畜禽标准化78%以上。池塘标准化改造400亩,稻渔综合种养500亩。

发展以水稻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20万亩,新增设施蔬菜基地81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24万亩。食用菌产量0.32万吨、产值0.29亿元。高标准良种生态茶园达到6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50%以上。畜禽标准化80%以上。池塘标准化改造400亩,稻渔综合种养500亩。

农业农村  

 

8

积极培育有影响力的“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5个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52个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59个

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个。

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个。

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个。

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个。

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市任务:90个

9

加快我县茶产业全产业链创建,到2025年我县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个。

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

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

加快“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创建(茶产业),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

创成“一县一业”全产业链(茶产业),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

巩固“一县一业”全产业链(茶产业),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

完善提升“一县一业”全产业链(茶产业),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

农业农村

市任务数:50个

10

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重点培育1家以上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超2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增规上农业企业4家,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幅达8%,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117亿元(市里128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比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70亿元,规上农业企业28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幅4.6%。

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78亿元,规上农业企业20家,积极申报1家规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幅6.29%。

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85亿元,争创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争创一个2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增1家规上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幅7%。

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95亿元,争创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争创一个2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增1家规上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幅8%。

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05亿元,争创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创成一个2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增1家规上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幅8%。

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17亿元,创成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2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增1家规上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幅8%。

农业农村 

市任务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280亿元。

11

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

 

 

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面积0.6万亩,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

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面积1.0万亩,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

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面积1.3万亩,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

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面积1.5万亩,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

县农业农村局

水利

市任务数:15万亩、0.55。

1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三大主粮”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3%。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三大主粮”绿色防控覆盖率43%,化肥利用率40.5%,农药利用率 40.6%。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三大主粮”绿色防控覆盖率45%,化肥利用率41%,农药利用率 4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三大主粮”绿色防控覆盖率49%,化肥利用率41.5%,农药利用率 41.5%。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三大主粮”绿色防控覆盖率53%,化肥利用率均达42%,农药利用率 4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三大主粮”绿色防控覆盖率57%,化肥利用率均达42.5%,农药利用率 42.5%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三大主粮”绿色防控覆盖率60%,化肥利用率均达43%,农药利用率 43%

农业农村

市任务数:90%、60%、43%

13

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回收率达85%以上。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09%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回收率达80%以上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16%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回收率达81%以上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5%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回收率达82%以上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回收率达83%以上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5%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回收率达84%以上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回收率达85%以上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市任务数:85%、95%、85%

14

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打造1个农业产业互联网

积极打造农业产业互联网。

打造1个农业产业互联网。

巩固农业产业互联网。

完善提升农业产业互联网。

农业农村局、县数据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争创数字农业工厂4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5个。

争创数字农业工厂1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4个。

争创数字农业工厂1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4个。

争创数字农业工厂1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4个。

争创数字农业工厂1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3个。

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市任务数:20个、105个。

16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努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推进益农信息社可持续运营。

推进益农信息社可持续运营。

推进益农信息社可持续运营。

推进益农信息社可持续运营。

农业农村县科商经信局邮政局、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17

引进茶机制造企业,并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转变,加大智能农机装备制造。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茶产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

 

 

结合我县实际,引进茶机制造企业,并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转变,加大智能农机装备制造。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茶产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

结合我县实际,引进茶机制造企业,并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转变,加大智能农机装备制造。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茶产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

结合我县实际,引进茶机制造企业,并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转变,加大智能农机装备制造。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茶产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

结合我县实际,引进茶机制造企业,并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转变,加大智能农机装备制造。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茶产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

县科商经信局

 

18

梳理农机发展需求,编制农机装备需求和研制清单

 

 

通过实地走访与座谈会,梳理农机发展需求

通过实地走访与座谈会,梳理农机发展需求

通过实地走访与座谈会,梳理农机发展需求

通过实地走访与座谈会,梳理农机发展需求

农业农村县科商经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9

参加市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广联盟,支持茶叶机械研制

支持茶叶机械研制

支持茶叶机械研制

支持茶叶机械研制

支持茶叶机械研制

支持茶叶机械研制

支持茶叶机械研制

县科商经信局农业农村,按职责分工负责。

 

20

根据我县丘陵山区的地形特点,引导我县相关企业参与全国农机补短板行动,提高“皖产农机”市场占有率。

 

 

协助安徽华生机电团有限公司向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申报茶叶提香机与茶叶理条机的补贴资质认定

积极引导有意向的企业生产农业机械,并协助进入补贴目录

积极引导有意向的企业生产农业机械,并协助进入补贴目录

积极引导有意向的企业生产农业机械,并协助进入补贴目录

县科商经信局财政农业农村,按职责分工负责。

 

21

支持适应适合我县茶产业的小型、轻便、多功能的茶叶机械研制,支持适应养殖业发展的洗消饲喂、尾水净化、粪污处理等农机装备研制。   

 

 

协助安徽华生机电团有限公司向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申报茶叶提香机与茶叶理条机的补贴资质认定

积极引导有意向的企业生产农业机械,并协助进入补贴目录

积极引导有意向的企业生产农业机械,并协助进入补贴目录

积极引导有意向的企业生产农业机械,并协助进入补贴目录

县科商经信局农业农村,按职责分工负责。

 

22

加快农机更新换代,调整优化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等支持政策,逐步淘汰老旧机械,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30%。

受理农机购置申请452份,补贴农机具475台使用237.585万元

优先受理2020年度农机购置申请554份,补贴农机具582台使用资金238.534万元

做好市场调研,争取申请足量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做好市场调研,争取申请足量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做好市场调研,争取申请足量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做好市场调研,争取申请足量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农业农村财政,按职责分工负责。

市任务数:30%。

23

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能力,建设3-4个育秧工厂

暂无

暂无

因地制宜,争取建立育秧工厂一个

因地制宜,争取建立育秧工厂一个

因地制宜,争取建立育秧工厂一个

因地制宜,争取建立育秧工厂一个

农业农村

 

24

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1.64%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22%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5%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7%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5%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

农业农村

市局任务数:85%

25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促进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探索推广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典型案例。

 

举办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演示会和无人机飞防现场演示会,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依托项目实施,探索推广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典型案例

依托项目实施,探索推广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典型案例

依托项目实施,探索推广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典型案例

依托项目实施,探索推广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典型案例

农业农村

 

26

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新增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个。  

1

1

新增1个

新增1个

新增1个

新增1个

农业农村

市任务数:21个。

27

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8名、农机手600名。

 

 

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2名、农机手150名。

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2名、农机手150名。

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2名、农机手150名。

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2名、农机手150名。

农业农村人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市任务数:160、4400名。

28

加快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建设,联通农机化服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

 

 

做好信息平台接入

做好信息平台接入

做好信息平台接入

做好信息平台接入

农业农村

 

29

因地制宜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推进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

农业农村

市任务数:4.7万亩。

30

新建高标准农田4.6万亩,改造提升1.6万亩。

0.9万亩

1.2万亩

1.6万亩

1万亩

新建1万亩,改造提升0.8万亩。

新建1万亩,改造提升0.8万亩。

农业农村

市任务数:43万亩。

31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片

 

 

协调推进

协调推进

协调推进

协调推进

农业农村

市里没有。

32

深化“田长制”改革,落实县、乡、村级田长制责任体系。

机构体系成立

落实责任

持续推进

持续推进

持续推进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33

全面加快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新增冷藏保鲜设施34个,库容1730立方米

新增冷藏保鲜设施10个,库容1265立方米。

新增冷藏保鲜设施8个,库容220立方米。

新增冷藏保鲜设施6个,库容165立方米。

新增冷藏保鲜设施5个,库容140立方米。

新增冷藏保鲜设施5个,库容140立方米。

农业农村县发改委县科商经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市任务数:128个、4.4万立方米。

34

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进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

 

 

建立台账,抓好计划落实工作。

建立台账,抓好计划落实工作。

建立台账,抓好计划落实工作。

建立台账,抓好计划落实工作。

人社农业农村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5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县域发展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建成1个特色产业集群。

积极向省市发改委争取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支持政策。

积极向省市发改委争取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支持政策。

争取再建成1个特色产业集群。

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6

发挥好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保障作用。

 

 

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

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

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

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

人社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7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5%以上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50%。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50.6%。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51.7%。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54.7%。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58.7%。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2%。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5%。

农业农村

市任务数:65%、50%。

38

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三变”改革的村保持100%。     

 

“三变”改革的村保持100%。

“三变”改革的村保持100%。

“三变”改革的村保持100%。

“三变”改革的村保持100%。

“三变”改革的保持100%。

农业农村

市任务数:100%。

39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40%,开展股份分红村50%。

县级预算支持890万元

县级预算支持1000万元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23.3%,开展股份分红村23%。

县级预算支持500万元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28.9%,开展股份分红村29%。

县级预算支持500万元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35.6%,开展股份分红村38%。

县级预算支持500万元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38%,开展股份分红村45%。

县级预算支持500万元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40%,开展股份分红村50%。

委组织部、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市任务数:40%、50%。

40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达170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8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380个。乡村休闲旅游年营业收入不断增长。   

家庭农场达1133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6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286个。

家庭农场达1244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7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300个。

家庭农场达137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73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320个。

家庭农场达148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76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340个。

家庭农场达159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78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360个。

家庭农场达170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8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380个。

农业农村

市任务数:1.2万个、0.36万个、2096个。

41

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700人次以上。

 

 

3700人次

3700人次

3700人次

3700人次

人社

市任务数:2万人次

4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8+1”综合救助标准。

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2015年底及以后脱贫的贫困人口享受“351”、“180”政策

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2015年底及以后脱贫的贫困人口享受“351”、“180”政策

按照市级统筹的要求,执行全市统一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及时下达各类救灾救助资金和物资。

按照市级统筹的要求,执行全市统一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及时下达各类救灾救助资金和物资。

按照市级统筹的要求,执行全市统一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及时下达各类救灾救助资金和物资。

按照市级统筹的要求,执行全市统一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及时下达各类救灾救助资金和物资。

民政人社县教体局县住建局退役军人事务应急医保局、残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3

落实好农业相关支持补贴政策,重点聚焦粮食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对粮食实际生产者精准补贴。

通过“一卡通”精准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4000万元。

通过“一卡通”精准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4000万元。

通过“一卡通”精准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4000万元。

通过“一卡通”精准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4000万元。

通过“一卡通”精准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4000万元。

通过“一卡通”精准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4000万元。

财政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按职责分工负责。

 

44

针对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组织制定发布“揭榜挂帅”市县级榜单,广发“英雄帖”,招揽高端人才,攻克技术难题。

 

 

征集农业装备重大技术需求,择优确定榜单任务向社会公布。

征集农业装备重大技术需求,择优确定榜单任务向社会公布。

征集农业装备重大技术需求,择优确定榜单任务向社会公布。

征集农业装备重大技术需求,择优确定榜单任务向社会公布。

县科商经信局农业农村,按职责分工负责。

 

45

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依法依规保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设施用地,耕地“进出平衡”方案编制实施中,要充分考虑设施农业用地合理需求。

 

 

完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推进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

完成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依据县、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依据县、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依据县、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46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两强一增”行动支持力度,统筹用好相关涉农资金,充分发挥涉农相关基金作用,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切实形成对“两强一增”行动的投入合力。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增加县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增加县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增加县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增加县级资金投入

财政农业农村,按职责分工负责。

 

47

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2025年全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10%以上。

全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为2%

全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为3%

全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为5%

全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为7%

全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为9%

全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为10%

财政农业农村,按职责分工负责。

市任务数:10%

48

落实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支持,加大企业贷款贴息力度。

 

 

落实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支持,加大企业贷款贴息力度。

落实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支持,加大企业贷款贴息力度。

落实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支持,加大企业贷款贴息力度。

落实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支持,加大企业贷款贴息力度。

税务局、财政,按职责分工负责。

 

49

发挥“裕农通”(安徽)等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推行“无感授信、按需增信、随时用信”模式。

 

 

新增服务点15个,民生缴费笔数300笔,党建引领信用村贷款100万元

新增服务点15个,民生缴费300笔,党建引领信用村贷款100万元

新增服务点10个,民生缴费250笔,党建引领信用村贷款80万元

新增服务点10个,民生缴费250笔,党建引领信用村贷款80万元。

县财政局、农业农村,按职责分工负责。

 

50

金融机构要在农村普惠金融中单列涉农信贷投放计划,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平均水平

 

 

保持同口径涉农贷款持续增长,具体目标根据上年完成情况及银保监会最新要求制定。

保持同口径涉农贷款持续增长,具体目标根据上年完成情况及银保监会最新要求制定。

保持同口径涉农贷款持续增长,具体目标根据上年完成情况及银保监会最新要求制定。

保持同口径涉农贷款持续增长,具体目标根据上年完成情况及银保监会最新要求制定。

人民银行、县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1

“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委农办、乡村振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2

建立“两强一增”行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出率等指标调查统计试点。  

 

 

建立“两强一增”行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两强一增”行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两强一增”行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两强一增”行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统计局、农业农村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3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与用地指标、涉农资金安排“双挂钩”的“赛马”激励机制。

 

 

将绩效评价结果与涉农资金预算安排挂钩。

将绩效评价结果与涉农资金预算安排挂钩。

将绩效评价结果与涉农资金预算安排挂钩。

将绩效评价结果与涉农资金预算安排挂钩。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2

“两强一增”行动2022年主要任务指标分解表

 

序号

工作任务

责任单位

2022年具体工作举措

实施区域及量化指标

1

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聘、选、派、育”等方式,科技特派员发展到120名以上,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

县科商经信局

农业农村

委组织部

体局

林业局

根据双向选择、按需确认、精准对接的要求,选认科技特派员。根据工作需要,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培训。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

 

各乡镇。科技特派员发展到110 

2

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强化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畜禽养殖、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

县教体局

县发改委

农业农村

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各乡镇

3

加强县、乡(镇)农技队伍建设,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50人次左右。

农业农村

按照省市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照程序遴选培训机构、确定培训对象、明确培训内容,积极采用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培训,继续强化跟踪服务等。开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

各乡镇。培训高素质农民150人次。

4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0份,完善省级保种场1家

农业农村

宣传、培训,开展野外农作物块根、块茎、鳞茎、枝条等种质资源采集。完成考核及验收完善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中蜂保种场)。

各乡镇。新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10份,完善省级保种场1家(中蜂)。

5

推进我县良种攻关,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禽、农作物新品种。

农业农村

县科商经信局

县财政

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禽、农作物新品种。

各乡镇

6

蜂业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

农业农村

大力发展蜂业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

各乡镇。

7

发展以水稻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20万亩,新增设施蔬菜基地315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24万亩。稳步推进食用菌产业。高标准良种生态茶园达到6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50%以上。推进畜禽绿色健康养殖,规模养殖比重达80%以上1600亩,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3000亩。

农业农村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面积30万亩、产量13万吨以上,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着眼耕地质量提升和绿色生产技术应用;加大保供和特色蔬菜基地建设,稳定提高本地蔬菜供应能力。推动香菇等食用菌做优做强。出台推动茶产业振兴的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扶持生猪、家禽养殖转型升级,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

发展以水稻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20万亩,新增设施蔬菜基地76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15万亩。食用菌产量0.29万吨、产值0.23亿元。高标准良种生态茶园达到4.6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30%以上。畜禽标准化70%以上。池塘标准化改造400亩,稻渔综合种养500亩。

8

积极培育有影响力的“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5个

农业农村

积极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

加快我县茶产业全产业链创建,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个。

县市场监管局

根据市统一部署开展工作

 

9

加快我县茶产业全产业链创建,到2025年我县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个。

农业农村

加快我县茶产业全产业链创建,积极开展示范基地申报创建。

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

10

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重点培育1家以上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超2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增规上农业企业4家,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幅达8%,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117亿元(市里128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比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县农业农村局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推进绿色食品“双招双引”工作。

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85亿元。

11

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

县水利局

农业农村

冬闲田扩种油菜;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

各乡镇。

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0.6万亩。

1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三大主粮”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3%。

农业农村

 

夯实取土化验、田间试验,农户施肥调查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继续做好水稻侧深施肥、绿肥种植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示范推广完善监测网络,持续开展耕地质量、土壤墒情的监测与信息发布工作。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与科学防控指导,开展“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引领和统防统治绿色升级。

各乡镇。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三大主粮”绿色防控覆盖率49%,化肥利用率41.5%,农药利用率 41.5%。

13

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回收率达85%以上。

农业农村

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提升行动,秸秆综合利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秸秆收储转运体系建设,发挥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带动作用,提升秸秆产业化能力;农膜回收利用:健全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加快示范推广全生物降解膜,持续开展国控点残膜监测。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回收率达83%以上

县生态环境分局

依法开展环评审批。

抓好秸秆禁烧工作。

指导生态环境分局加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活动的环境监督管理。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

全县范围

14

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打造1个农业产业互联网

农业农村

因地制宜探索开展数字乡村和农业产业互联网工作。

各乡镇

15

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争创数字农业工厂4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5个。

农业农村

数据资源局

加强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积极创建数字农业工厂。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加强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争创数字农业工厂1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4个。

16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努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农业农村

县科商经信局

邮政局

供销社

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丰富农村消费市场。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巩固提升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成果。扩大信息员队伍,强化益农信息社运营管理。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服务内容,不断探索可持续运营机制。

推进益农信息社可持续运营

17

引进茶机制造企业,并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转变,加大智能农机装备制造。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茶产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

县科商经信

鼓励茶机制造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转变,加大智能农机装备制造。支持其他茶机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全县范围

18

全面梳理农机发展需求,编制农机装备需求和研制清单。

农业农村

县科商经信

通过实地走访与座谈会,了解农机发展需求

急需适用丘陵山区的全自动茶叶采摘机

19

参加市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广联盟,支持茶叶机械研制

县科商经信

农业农村

配合农业农村部门摸排需求,与重点农机企业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

引导有意向的农机生产企业加入研发推广联盟

 

20

根据我县丘陵山区的地形特点,引导我县相关企业参与全国农机补短板行动,提高“皖产农机”市场占有率。

县科商经信

财政

农业农村

配合县科商经信局等部门工作,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协助安徽华生机电团有限公司向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申报茶叶提香机与茶叶理条机的补贴资质认定

全县

争取安徽华生机电团有限公司茶叶提香机与茶叶理条机进入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21

支持适应适合我县茶产业的小型、轻便、多功能的茶叶机械研制,支持适应养殖业发展的洗消饲喂、尾水净化、粪污处理等农机装备研制。

县科商经信

农业农村

协助安徽华生机电团有限公司向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申报茶叶提香机与茶叶理条机的补贴资质认定

争取安徽华生机电团有限公司茶叶提香机与茶叶理条机进入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22

加快农机更新换代,调整优化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等支持政策,逐步淘汰老旧机械,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30%。

农业农村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及报废更新政策宣传,引导农户办理农机购置补贴及报废更新业务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依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加快农机更新换代

财政

配合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做好资金保障和发放工作

全县,根据上级规定的补助品种和补助标准,应补尽补。

23

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能力,建设3-4个育秧工厂

农业农村

争取政策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育秧工厂。

因地制宜,争取建立育秧工厂1

24

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农业农村

开展新型农机具演示现场会、全程机械化演示现场会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5%

25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促进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探索推广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典型案例。

农业农村

依托项目实施,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促进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完善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探索推广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典型案例

26

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新增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个。

农业农村

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积极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汇报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农机专业户和种粮大户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新增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个

27

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8名、农机手600名。

农业农村

加大农机手对新型农机具培训

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2名、农机手150名。

人社

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开展工作

 

28

加快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建设,联通农机化服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

农业农村

及时、准确掌握和发布作业信息,协调全县农机具调度使用,积极引导全程农事服务中心等农机经营主体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的作用,提高规模化作业水平。

 

29

因地制宜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推进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

农业农村

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争取项目支持,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 

300亩试点,地点:茂林

30

新建高标准农田4.6万亩。

农业农村

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

建设地点:茂林、桃花潭、云岭

31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片

农业农村

协调推进

 

32

深化“田长制”改革,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落实田长制责任体系

全县

33

全面加快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新增冷藏保鲜设施34个,库容1730立方米

农业农村

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利用中央财政对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仓储保鲜补贴资金,建设一批仓储保鲜冷链设施。

新增冷藏保鲜设施8个、库容220立方米

县发改委

组织符合条件的项目单位争取上级冷链物流项目资金。

组织符合条件的项目单位争取上级冷链物流项目资金。

县科商经信局

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开展工作

 

34

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进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

人社

农业农村

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

 

35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县域发展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发改委

积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建成1个特色产业集群

36

发挥好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保障作用。

人社

乡村振兴局

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

合理开发乡村公益岗位

37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5%以上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50%

农业农村

探索“大托管”和“股份合作模式”试点,鼓励支持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在昌桥乡、榔桥镇试点“大托管”模式,在琴溪镇、黄村镇、茂林镇试点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54.7%以上。

38

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三变”改革的村保持100%。

农业农村

持续推进赵村组乡村振兴综合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充分依靠乡镇“两山银行”平台功能,盘活各类资源资产,开展省级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县创建工作。

在蔡村镇蔡村村继续推进赵村组乡村振兴综合集成改革示范区二期建设,2022年底完成蔡村镇、琴溪镇、桃花潭镇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示范工作。

39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40%,开展股份分红村50%。

委组织部

财政

农业农村

县级财政预算安排500万元

继续实施扶持壮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要求强村开展分红、鼓励收入高于30万元的村开展分红。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百千万”工程,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以上强村占比28.9%,开展分红的村占比29%。

乡村振兴局

积极做好2022年衔接补助资金项目建设。

县级衔接补助资金规模不低于2021年。

40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达170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8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380个。乡村休闲旅游年营业收入不断增长。

农业农村

继续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项目,实施省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

家庭农场达137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73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320个。

41

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700人次以上。

人社

按照统一部署开展工作

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700人次。

4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8+1”综合救助标准。

民政

人社

县教体局

县住建局

退役军人事务

及时按照国家、省市调整标准发放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持续做好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宣传,不断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

全市。预计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2022年8月份提标。预计义务兵家庭和重点优抚对象优待金高于省标准20%以上。

应急

加强灾情核查报灾工作,积极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及时下达各类救灾救助资金和物资。

全县受灾区域,将自然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1)应急期救助:按照 “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所、有病能及时医治”的要求,妥善保障应急期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应急救助时效由灾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提升至10小时,提高应对重大以上自然灾害以及道路、通信、电力中断等非常态救灾救援能力水平。

2)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救助的原则,人均救助标准由270元逐步提升至人均300元。

3)倒损房恢复重建:按照重建2万元/户,修缮户均2000元的标准,持续推进因灾倒损房恢复重建工作。充分发挥巨灾保险的补充作用,协调争取扩大农村住房保险试点的覆盖范围。

医保局

执行《宣城市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办法》和《宣城市统一城乡医疗救助保障待遇实施办法(试行)》。

全县参保城乡居民

残联

按照统一部署开展工作

 

43

落实好农业相关支持补贴政策,重点聚焦粮食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对粮食实际生产者精准补贴。

财政

根据上级下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稻谷补贴资金总量,按符合条件的补贴对象,测算确定年度亩均补贴标准,及时发放。

县域内执行统一的补贴标准。

县发改委

农业农村

配合县财政局做好相关工作

 

44

针对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组织制定发布“揭榜挂帅”市县级榜单,广发“英雄帖”,招揽高端人才,攻克技术难题。

商经信局

征集农业装备重大技术需求,择优确定榜单任务向社会公开发布。

 

农业农村

配合县科商经信局做好相关工作。

 

45

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依法依规保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设施用地,耕地“进出平衡”方案编制实施中,要充分考虑设施农业用地合理需求。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完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进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在编制中落实政策要求,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2.根据2021年11月27日印发的自然资发[2021]166号文件要求,设施农业用地涉及占用耕地的,做好年度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保障设施农业用地合理需求。

全县,根据上级要求推进

46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两强一增”行动支持力度,统筹用好相关涉农资金,充分发挥涉农相关基金作用,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切实形成对“两强一增”行动的投入合力。

财政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增加县级资金投入

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强化绩效运行监控和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农业农村

配合县财政局开展工作

 

47

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2025年全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10%以上。

财政

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保持“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分年稳步提高比例,到2025年提高至10%以上。

 

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全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为5%

 

农业农村

配合财政局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

比例为5%

48

落实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支持,加大企业贷款贴息力度。

税务局

1.落实关于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包括自有和承租)专门用于经营农产品的房产、土地,暂免征收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政策。

2.落实对从事农、林、牧、渔项目的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3.建立服务网格,分层级、分区域开展企业包保,通过集中走访和座谈调研了解企业需求,针对性地送政策、解难题,将改革红利送上门,进一步提升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和获得感。

 

财政

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贷款贴息。

全县,根据相关政策补贴。

49

发挥“裕农通”(安徽)等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推行“无感授信、按需增信、随时用信”模式。

县财政局

继续扩大“裕农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的影响力,增加“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个数,提高民生服务缴费笔数,增加党建引领信用村贷款授信余额。

实施区域:泾县各乡镇

量化指标:新增服务点15个,新增交易笔数300笔,新增党建引领信用村贷款100万元。

农业农村

配合财政部门,继续扩大“裕农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的影响力

 

50

金融机构要在农村普惠金融中单列涉农信贷投放计划,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平均水平

人民银行

1.制定2022年涉农贷款增量计划。

2.通过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等途径推动信贷计划执行。

3.做好数据监测与督导。

全县

县财政局

配合人行开展工作

 

51

“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委农办

“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全县各乡镇

乡村振兴局

配合县委农办开展工作

 

52

建立“两强一增”行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出率等指标调查统计试点。

统计局

农业农村

按省市统一部署开展工作

 

53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与用地指标、涉农资金安排“双挂钩”的“赛马”激励机制。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建立与用地指标激励机制。

 

财政

“两强一增”项目纳入预算绩效管理,与往后年度涉农资金安排和目标考核挂钩。

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