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泾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中长期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41729003257995Y/201802-00001 组配分类: 中长期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泾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主题分类:
名称: 关于印发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文号: 泾政〔2016〕6号
发布日期: 2018-02-15 00:00
关于印发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02-15 00:00 来源:泾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关于印发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细化措施,狠抓落实,为全面完成“十三五”发展的宏伟目标,全力打造“青清净静”魅力泾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016年3月24日

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22日泾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是根据《中共泾县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县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我县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大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较好地完成了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8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0.1%;财政收入完成16.84亿元,是2010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4亿元,是2010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8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1%;进出口总额完成4943万美元,是2010年的1.05倍,年均增长1%。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10年的24.6:40.5:34.9调整为2015年的20.2:41.5:38.3。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效果明显,电机泵阀、宣纸书画纸、方解石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初步形成。文化旅游逐步发展壮大,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安徽省红色旅游县”等荣誉称号,连续四年蝉联全市旅游经济发展奖;电子商务加速提升,电商发展指数居全省县域第一。现代农业稳步推进,率先创建“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和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新跃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条件明显改善。城区主次干道等一批路网、污水处理设施、自来水二厂扩建、幕溪河公园、象山公园、供水和污水管网延伸等一批市政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县城功能明显增强,品质明显提升。城东政务新区、教体新区初步形成,高铁新区有序推进,老城区改造稳步推进。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建成67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农村社区)。茂林镇、榔桥镇荣获全国重点镇荣誉称号。合福铁路顺利通车,G205、S322一级公路改造全面完成。新建、改造青弋江新大桥等6座市政桥梁以及陈村大桥、凤村大桥等78座农村公路危桥。水利、电力、通信、广电等基础设施快速推进。

社会民生实现新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教育资源逐步优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泾县中学新校区、千亩园学校、体育中心体育场投入使用,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和师德教育不断加强。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泾县医院搬迁、县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改扩建等一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100%。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有效落实。城乡就业保持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100%。实施老龄补贴发放制度。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完成城镇保障安居工程建设7000套。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气象、地震、档案、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统计、双拥、科技、国防经济动员、安全生产、精神文明创建等其他各项事业协调推进。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全县资源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保护机制日益完善。矿山砂石开采、河道采砂、违法建设、超限超载专项整治强力推进。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水资源、森林资源保护有序开展。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目标任务。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顺利实现“四有、六无”目标。蔡村镇、茂林镇、汀溪乡、榔桥镇、桃花潭镇、黄村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榜单,获得“安徽省省级生态县”命名,并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对我县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的考核验收。

改革创新迸发新活力。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项目不断精简调整,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完成工商、质监、药监、文化、旅游等机构改革。加强民生价格监管,实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和营改增试点有序推进。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启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深入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成立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创新驱动进一步增强,组建成立院士工作站,建成省级电机产品及零部件质检中心。

“十二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总结经验,关键在于“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科学发展的要求与泾县的实际相结合,全力打造“青清净静”魅力泾县,强化“实干论英雄”。二是坚持以经济工作项目化为抓手,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三是坚持以公共服务人性化为准则,稳步提升服务体系综合效能。四是坚持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2010

实际值

十二五

规划目标

2015

完成值

GDP(亿元)

46.9

90以上

82.8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21.3

35左右

30.9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9

450

432.1

城镇登记失业率(%)

3.22以内

4以内

3以内

财政收入(亿元)

5.9

14左右

16.8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7.6

35左右

37.8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4600

10000

4943

城镇化率(%)

35

45

43.6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109

8228

万元GDP能耗下降(%)

上级下达

完成任务

人口自然增长率(‰)

3以内

3以内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下降10%

完成任务

氨氮排放量(%)

下降15%

完成任务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下降6%

完成任务

氮氧化物排放量(%)

下降4%

完成任务

县城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18左右

12.57

中心村布局规划(个)

124

124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

25左右

47

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

68

68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2.5

1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

100

耕地保有量(万亩)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任务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任务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任务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任务

财政民生支出(亿元)

22.5

20.5

财政民生支出中民生工程支出(亿元)

5.5

5.5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人)

38000

40654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0.59

20.59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9以上

完成任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7以上

99.7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

7000

7000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依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投资贸易规则、产业分工格局、新科技革命、地缘政治环境都将发生较大调整。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拓展开放格局、加速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增长速度、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发展动力都加快调整和转换。从区域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继续强化,“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落地开花,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成为安徽省转型发展主基调。

就泾县而言,“十三五”时期要重点把握四大战略机遇。一是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我县优化产业结构体系与空间功能布局,形成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县城镇建设大提升,加快实现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发展。三是高速铁路和快速通道的形成,有利于我县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拉近与合肥、北京、厦门、深圳等大城市的时空距离,实现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快速流动,加快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四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有利于我县充分发挥利用文化、生态、自然资源优势,打响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品牌,实现与周边区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资源要素对接对流。

同时,积极作为,妥善应对三大严峻挑战。一是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传统粗放增长动力衰退,而内生经济增长动力的不足,将可能影响我县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在生态保护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面临调整,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尚未建立,文化旅游、健康产业、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也才刚起步。三是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口老龄化和利益多元化,对公共服务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新常态、新形势和新任务,“十三五”时期我县总体上处于区域竞争进位、创新驱动发展、改革攻坚突破、法治全面加强的关键期,只有推进经济社会实质性、全方位转型发展,才能化挑战为机遇,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两个一百年”总目标,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协调发展”战略,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品质文化旅游样板区、城乡统筹发展标杆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全力打造“青清净静”魅力泾县,基本建成一个产业特色鲜明、群众富裕幸福、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新泾县。

  (二)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开放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大战略,积极参与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深化合作交流中实现共赢。

共享发展。把富民惠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稳定和扩大就业、创造平等的发展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基本原则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和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以产业集聚提实力。统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突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和提升平台载体,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兼具做大经济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

——以城镇升级添活力。全面增强县域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完善城镇综合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稳步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改造和品质提升,加快提升中心城镇功能,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的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以改革创新增动力。大力推进行政管理、生态文明、城乡建设、社会事业等与县域发展密切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增强旅游发展动力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催生并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生态文明拓潜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创新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培育打造生态工业、做强生态农业、推进生态林业、建设生态家园、发展生态旅游,充分激活全县生态资源潜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

  (四)奋斗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努力实现六个突破,确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实现量质突破。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0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2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0亿元。

——动力转换实现明显突破。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45:4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0%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70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

——城乡统筹实现均衡突破。以多规融合为指导的全域空间开发格局基本确立,城镇、农业、生态等功能布局更加科学。现代化美丽城区展现新面貌,新区功能进一步强化。中心镇发展和特色乡镇培育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建设扩面提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社会民生实现同步突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同步,人均收入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升,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更加健全。2017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生态文明实现全面突破。国家级生态县魅力进一步彰显,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优势进一步发挥,争取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7%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超80%,青弋江出境段水质达到Ⅱ类水体标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上级控制要求。

——体制改革实现纵深突破。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持续深化,政府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更加有效,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民权益得到更加切实的尊重和保障,法治泾县建设取得更大成效。社会组织活力更加充分,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专栏2:泾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年

完成

2020年

目标

年均增长

(%)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2.8

120

7.5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16.84

22

5.5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16.4

170

7.9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7.8

60

9.7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8.3

42

预期性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8

71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3.65

50以上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4943

6800

6.6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5109

8200

10

预期性

创新驱动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9左右

2.5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35.2

40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

全市平均水平

预期性

民生福祉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000

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五年累计,人)

29012

预期性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

3000

16391

约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100

100

预期性

生态文明

耕地保有量(公顷)

27754.4

与十二五末持平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上级下达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降低(%)

完成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上级下达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上级下达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65.7

67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600

610

约束性

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占比(%)

73.1

>80

约束性

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率(%)

100

100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

完成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氨氮排放量减少(%)

完成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

完成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

完成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三、坚持创新驱动,打造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机遇,通过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发挥利益分配的杠杆作用,切实让创新人才获利、创新企业家获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加快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一)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打造节能电机集聚发展基地。以争创“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南华电机产业园整体搬迁和改造升级,出台新政策、引进新项目,实施新能源汽车电机、用户专用非标电机、高效率电动机、大功率高速电机、伺服控制电机等自动化、智能化和规模化生产,推动威能电机、新维电机、同华新能源动力、泰威电气等一批电机企业发展壮大。

打造泵阀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积极推进县经济开发区泵阀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实施泵阀产业倍增工程,强化政策扶持,鼓励产品差异化发展,引导泵阀企业入园发展,引进一批泵阀企业和配套产业落户基地,做大泵阀产业规模。积极推进卧龙泵阀上市,鼓励支持凯特、江南、南方、盛唐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泵阀企业及关键配套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培育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宝泰、燕青、红星药业等企业为重点,扶持特种材料、LED光电、生物医药、智能护理设备等产业发展壮大,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

 (二)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

围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加快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工业深度融合,促进宣纸宣笔书画纸、方解石深加工、农特产品深加工、铸造压延等传统制造业、加工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每年选择5家重点企业,每家企业至少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技改项目;每年选择3家企业推广应用智能仪表和数控机床或磨床等设备;支持并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机器换人”,扩大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应用;推行县、企二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实施传统工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打造一批传统工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以减量置换、兼并重组、搬迁改造等方式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力争到2020年,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5家。

宣纸宣笔书画纸产业。整合宣纸书画纸产业,发挥宣纸书画纸行业协会作用,在宣纸书画纸文化旅游产品的高端加工上做文章,推动宣纸书画纸由传统工业向文化旅游产业拓展。加快宣纸股份公司上市步伐,力争2017年成功上市。加强品牌宣传力度,引导市场消费,提升市场份额。建设文房四宝产业园和宣纸大市场,做大做强宣纸产业。加快推进丁家桥宣纸书画纸产业园建设,引导符合环保条件的小微企业集中入园生产,逐步形成“集中供浆、集中检验、集中治污”的集团式宣纸书画纸发展格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宣笔产业,扩大墨生产规模,引进砚产品生产,逐步形成以宣纸宣笔书画纸为主导的文房四宝产业。

方解石深加工产业。以精深化、功能化发展和终端产品开发为方向,加快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园、苏皖纳米碳酸钙、PVC管道管材等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塑胶制造、新型建材以及电力绝缘、防水管材等方解石深加工下游产品开发生产,逐步淘汰落后粗粉加工企业,提升产业装备技术,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方解石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依托资源秉赋优势,做大做强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快推进桃花潭酒厂扩建项目建设,培育和扶持桃花潭酒业、星火科技等农特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裴顿食品、红绿蓝纺织、榔桥木梳、宏大笔刷、双联工艺品等农特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在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上下功夫。以缫丝、竹木制品、绿色食品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产业规模大的农特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铸造压延产业。以隆鑫铸造为重点,开展铸造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产品生产向大型化、轻量化、智能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铸造压延产业。积极推广应用铸造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扎实开展对废弃物的排放管理和综合回收利用,推进节能环保和清洁化生产。

(三)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

打造健康休闲养老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我县生态优美、气候宜人以及文化旅游资源丰厚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健康休闲养老产业。加快推进爱晚工程•国家养老皖南示范基地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兴建一批老年公寓、老年农庄和特色生态养生休闲区,促进养老产业升级,建立服务城乡的一站式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积极争创“中国长寿之乡”。到2020年,将泾县打造为省内一流、国内著名的集健康养生、保健康复、休闲养老为一体的健康休闲养老产业聚集地。力争完成健康休闲养老项目投资100亿元,健康休闲养老产业年增加值达到10亿元以上。

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积极推进商贸、餐饮、酒店等传统服务业向特色化、品质化、品牌化、便利化发展。加快新世界购物中心、家俱建材市场、茶文化市场、时代农贸市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中央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区和文化艺术品街区。积极拓展新领域、新业态,鼓励支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谋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到2020年,电子商务企业(经营户)达到3000家以上,网络销售额突破10亿元。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保持电商发展指数处于全省县域先进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医疗保健服务、运动健身服务、社区综合服务、科技咨询等重点业态,到2020年,建成1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含物流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80%以上,限额以上住宿企业和餐饮企业触网率分别达到100%和90%以上。

(四)实施现代农业推进工程

以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生产技术集成化,加快推进我县农业现代化进程。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抓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种植业。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以农业两区为依托,推广集约节约、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等。适度控制养殖业,控制发展畜禽养殖,严格准入,转型提高。淘汰一批产业规模小、污染重、效益低企业,提升现有规模养殖业水平和效益。积极发展林业经济。实施“有机茶叶、传统蚕桑、优质烟叶、木竹加工、花卉苗木”五大优势农业产业提升工程。进一步挖掘茶文化潜力,促进传统茶产业向文化旅游拓展。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鼓励工商资本、金融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化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省级“甲级队”。积极推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聚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标准化技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进农业领域“电商换市”,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大农村金融扶持力度,完善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及农业补贴体系。

到202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50亿元,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60亿元;确保超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0家,家庭农场达到500家;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个;建立1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生态茶园3万亩、蔬菜基地3000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26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专栏3:农业发展重点工程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优质水稻基地20万亩。

菜篮子工程:建设3000亩蔬菜基地。

蚕桑综合利用工程:高产桑园达到80%以上;推广小蚕共育和方格簇成熟技术;推广家蚕新品种达到90%以上;每亩桑园养蚕鲜茧产量达到150公斤;抓好蚕桑综合利用,做好桑果酒、桑叶乌龙茶的应用开发。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预警体系、禽畜疫病防控预警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推广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强化农业技术集成推广。

茶叶产业发展工程:建设一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茶叶)示范区;建设泾县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500亩;建立一个大型名优茶加工包装、营销中心;建设一个名优茶标准化清洁加工示范区;兴建无性系标准化高效生态茶园1万亩。

禽畜标准化养殖提升工程:年出栏生猪15万头;出栏牛1万头;出栏羊3万只;出栏家禽2000万只(羽);畜牧水产业产值及加工产值9亿元。

休闲农业示范工程:建设汀溪九里观光梯田、黄田、蔡村中徽茶园休闲观光示范点,创建5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农机示范工程:建设2个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的现代水稻全程机械示范区。

泾县野生杜仲原生境保护示范点建设:建立野生杜仲原生境保护示范点,面积3500亩。

林业项目和基地建设:建设大径材及珍稀树种培育基地、彩色森林公园、花卉种苗基地、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退耕还林和林业二产基地及品牌建设、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五)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计划,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等重点消费品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力争5年内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和省市政府质量奖、著名商标、名牌产品。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以及老字号技艺传承等方式,培育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集群。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对质量违法、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商品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加强对“红星、南华、三兔、兰香、涌溪火青”等品牌的宣传保护,营造全社会创牌、用牌、护牌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争创安徽省著名商标20件、安徽名牌15件,品牌经济比重超过60%。全县商标保有量力争达到2000件。

(六)强化平台建设

推进产业平台建设。按照产业集聚发展要求,坚持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集合构建,加快推进县经济开发区和云岭经济开发区两个工业主平台的扩容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承载能力。逐步规范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乡镇特色工业园有序发展。

搭建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多元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引导企业创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打造国家级宣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电机检测中心、省级泵阀检测中心、科大讯飞泾县研发中心等平台。推进科技合作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化与全国大中专院校的合作,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到2020年,力争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

四、坚持全域发展,打造品质文化旅游样板区

积极抢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进一步发挥并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禀赋,着力将我县打造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养老养生于一体的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一)构筑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立足泾县实际,以构建县域大景区为出发点,着力打造“一个大景区、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五大主体功能区”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专栏4:“125”旅游发展格局

一个大景区: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打造。

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东部生态旅游环线和西部文化旅游环线。

五大主体功能区:

——全域旅游集散区:包括泾川镇,打造成全县旅游集散和接待中心。

——桃花潭文化旅游区:包括桃花潭镇、黄村镇,打造成古建筑创意创作集聚区和皖南古村落文化旅游体验度假区。

——宣纸宣笔文化旅游区:包括榔桥镇、丁家桥镇、黄村镇,打造成宣纸、宣笔技艺传承区和宣纸宣笔文化旅游体验区。

——红色文化旅游区:包括云岭镇、茂林镇,打造成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集聚区和军事旅游体验区。

——生态文化旅游区:包括琴溪镇、蔡村镇、汀溪乡、昌桥乡,打造成乡村田园休闲、山水生态养生养老旅游度假区。

完善旅游规划体系。适应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新需求,全面修编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完善各大主体功能区块的分区规划。加强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美丽乡村、文化产业等各类相关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加强重点景区规划设计,突出景区主题,严控与景区无关项目建设。

(二)构建“3+X”旅游产品体系

立足资源,加大创意创新,对接市场需求,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推进新型旅游业态的开发,构建形成“3+X”旅游产品体系。

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突出品牌化建设,打响“桃花潭文化、宣纸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 四大品牌。加快推进桃花潭·查济·黄田景区5A级创建,集中力量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精品文化旅游景区。加强黄田、查济等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丰富城市内涵、提升文化品位。积极利用生产性、表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服务产品。规范、提升查济等艺术写生基地的功能,做大艺术品创作体验与交易。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打造景观、完善设施、整合路线等手段,推进特色农业旅游示范区建设。重点做好皖南乡村旅游体验中心、紫薇湖度假山庄等一批度假村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主题客栈等。利用特色村、精品村发展农家乐板块,提升农家乐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多色彩、多层次的森林生态景观长廊建设,培育一批森林旅游景区。

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深入挖掘工业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宣纸、宣笔、木梳等特色产业优势,鼓励企业向创意性、深加工发展,加快花砖文化园、陶窑、乌龙茶体验等项目建设,推进以工艺流程参观、体验、购买等为主的工业旅游项目。

积极发展新型业态。把握旅游市场需求,推进旅游新业态的开发。依托爱晚工程·国家养老皖南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发展候鸟式分时养老、疗养旅游。开发丕岭古道等徒步旅游项目,促进体育健身旅游发展。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建立以党性教育为主的红色现场教学示范基地、以历史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现场教学示范基地和以自然生态为主的美丽乡村现场教学示范基地,推动研学旅游发展。

(三)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国有和集体旅游资产资源的改革重组,做实做强印象皖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构建县域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营运主平台。加快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采取入股合作、股权拍卖、兼并收购、承包租赁等市场运作方式,吸引有资金实力、丰富经验的知名旅游企业开发旅游项目。加大对A级景区、特色旅游小镇、旅游商品等项目创建的扶持力度。

强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快旅慢游”,加快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按旅游国际化要求完善县域内道路交通标识标志系统。开通高铁车站到景区直通车,构建便捷的客运中转体系。加强水上交通和保障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进城乡绿道建设,加快自驾游营地、公共停车场、景区停车场建设,推进主题休闲度假酒店建设,有序发展高星级酒店,逐步启动分时度假酒店,积极推进乡村民宿开发建设,实现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多元化。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佳肴,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餐饮品牌。

加强智慧旅游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搭建网络平台,为游客提供手机导游、导览等即时服务,实现景区、交通和商务的智能化。推动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及游客集散中心无线网络全覆盖。推进旅游“一卡通”项目实施,实现“一站式服务、一张票进出”。提高旅游微平台的知名度和信息推送有效性。

(四)拓展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加强“印象皖南、纸在泾县”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增加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全域营销工程,创新“互联网+”营销,丰富节庆活动,加强县域立体营销。加强区域合作,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联动发展,加强与长三角以及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合作。坚持组织开展乡村公路自行车赛、桃花潭龙舟赛等品牌赛事,不断提升我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坚持统筹协调,打造城乡统筹发展标杆区

以打造“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皖南山水生态城市为方向,加快构建“山水城市—精致小镇—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打造城乡统筹发展标杆区。

(一)统筹县域空间科学发展

优化土地利用开发格局。按照用途管制,优化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加速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经济向重点开发区汇集,加快构建产业布局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的空间功能布局,促进全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优化中心城区开发格局。坚持规划引领,按照“依托老城、东进西扩、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统筹安排城市建设用地,以“三治”(治脏、治乱、治违)、“三增”(增强功能、增加绿量、增进文明)为突破口,推动“三提升”(提升规划水平、提升建设水平、提升管理水平),形成“一环绕城、两轴引领、三带纵横、四区辉映”的县城总体空间布局。

 

专栏5:“一环绕城、两轴引领、三带纵横、四区辉映”空间布局

一环绕城:以外环路为依托,将青弋江、幕溪河、青弋江灌区总干渠生态绿带,合福高铁、G205景观防护绿带,水西国家森林公园、象山、天官山等城郊大型绿地、自然山体连成一线,萦绕城区,分隔组团,推进城区的空间疏散。

两轴引领:南北向以泾川大道为依托的空间发展轴;东北向为连接泾县高铁站前区、城区及东部工业区的桃花潭路的产业发展轴。

三带纵横:青弋江、幕溪河、青弋江灌区总干渠水系蓝带及两岸的绿带纵横城区。

四区辉映:中部为功能核心区,城东为功能拓展区,城西为高铁新区,城北为生态涵养区。

 

(二)构筑“一城两轴四重六特”的城乡空间格局

衔接《泾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一城两轴四重六特”城乡空间格局。

做优中心城区建设品质。依据产城融合理念,实现中部老城区、东北开发区、城西片区与高铁新区城市生活与产业空间的大融合与小分区。全面推进青弋江城区段综合开发、公共停车场、棚户区改造、城区主次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围绕“一江两岸”城市景观提升,加强城市特色风貌和城市设计研究,做美“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皖南山水生态城市文章。

做精两条发展轴线以G205和S322为纽带,连接县域各重要的经济增长节点,支撑和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G205发展轴依托205国道有效连接县城与昌桥乡、榔桥镇、琴溪镇、县经济开发区等乡镇和产业平台,辐射周边乡镇,打造县域南北向发展的重要轴线和区域对接芜湖、黄山等地区的重要通道。S322发展轴依托322省道有效连接桃花潭镇、泾川镇、云岭镇、丁家桥镇、琴溪镇、蔡村镇、黄村镇、县经济开发区、云岭经济开发区等乡镇和园区,辐射并带动周边乡镇,打造县域东西向发展的重要轴线和区域连通宣城主城区、黄山地区的重要通道。

做强四个中心镇。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云岭、茂林、榔桥、桃花潭四个中心镇,打造县域副中心城镇。完善各城镇发展规划,明确开发规模和开发时序,实现国土空间有序开发。完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功能,加快建设一批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引进连锁超市和品牌专卖店。强化小城镇产业特色的彰显,打造“一镇一品”,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提升小城镇发展活力。

做特六个一般镇。统筹利用城乡资源,建设富有特色、功能明确的各类城镇。依托宣纸产业发展基础,加快丁家桥镇工贸型城镇建设。依托康体养老产业及其配套服务,加快琴溪镇综合型城镇建设。构建“特色+规模+市场”的农业发展格局,加快昌桥乡农业型城镇发展。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加快黄村镇、汀溪乡、蔡村镇等旅游型城镇建设。

 

专栏6:“1246”城镇空间布局

一核:以泾川镇为中心极核。

两轴:G205发展轴、S322发展轴。

四重:云岭镇以非金属矿制品为主,以红色旅游为辅的综合型镇;茂林镇以泵阀产业为基础,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及商贸为特色的综合型镇;榔桥镇以农林为基础,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及红星宣纸、木制品加工等工业支柱为支撑的综合型镇;桃花潭镇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矿业、桃花潭酒业等工业支柱为支撑的综合型镇。

六特:琴溪镇以康体养老产业及其配套服务为主,以蔬菜、花卉苗木、经济果林等现代农业为辅的综合型镇;丁家桥镇以宣纸书画纸产业及其商贸为主导产业的工贸型城镇;昌桥乡以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型城镇;黄村镇以生态旅游及农业产业化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型城镇;汀溪乡以生态旅游及茶叶加工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型城镇;蔡村镇以生态旅游及毛竹加工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型城镇。

(三)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组团式中心村。立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特色风貌,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将邻近中心城区、中心镇的边缘村庄,逐步纳入中心城区和中心镇统筹发展范畴,共享公共服务。大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将远离中心城区、中心镇的村庄,以道路连接为纽带,形成抱团发展的特色村落群,促进中心村公共资源延伸和共享。到2020年,全县134个村(农村社区)均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并逐步向自然村延伸。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进旧村改造、空心村整治等工作,加快建设农村新社区。加大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力度,加强历史文化村和精品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项目,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强农村发展能力,将村庄建设和产业规划同步实施和推进。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乡镇工业集聚区,引进、培育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度假、运动、养生、养老等多种业态,推进农旅结合。鼓励农村电商创业,建设电商村。加快推进土地、林权等资产资本化,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支持农民创办小微企业、家庭农场和生态农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创业。

(四)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设施建设,扩大网络化覆盖,提升县域发展综合承载能力。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233”工程,构建“半小时”交通圈。加强对外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推进芜黄高速泾县段、宣泾高速和泾宁快速通道建设,启动泾县至宣城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优化城乡交通网络,推进桃花潭包合至青阳东堡旅游通道、榔桥至茂林通道和县城至黄村至茂林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启动泾县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及站点布局。加快推进泾县通用机场建设。到2020年,构建形成“两纵两横三联”的骨架公路运输结构。

 

专栏7:十三五综合交通重点基础设施

高速公路:芜黄高速泾县段,约50公里。

干线公路:泾县—宁国公路泾县段,约30公里;包合—青阳东堡公路,约22公里;县城—黄村—茂林公路,约34公里;榔桥—茂林公路,约23公里;云岭—北贡公路,约10公里。

农村公路:重点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全面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

内河航运:完善太平湖旅游码头基础设施。

轨道交通:启动泾县至宣城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通用航空:加快推动泾县通用机场建设。

客货运站场:重点建设泾县综合客运枢纽站和一个物流园区。

提升城市市政设施水平。优化中心城区路网结构,重点解决老城区道路系统零乱和县城出入口交通不畅,缓解交通拥堵。大力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县建设。整合污水、自来水、电力、天然气、电信等市政管线,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积极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社区、智慧气象、档案数字化建设,持续提高城市智慧管理水平。成功创成国家园林县城。

构建水利防护体系。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提升河道行洪排涝和抗旱能力。推进青弋江全面整治,提升县城防洪能力。加快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启动新一轮山洪沟整治,建立健全雨水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系统。继续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推进牛岭水库建设。推进新民圩、水口圩、桃东圩、赏溪区的排涝设施更新改造。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及灌溉渠系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八小”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重要乡镇水源和应急水源供水工程建设。

 

专栏8:十三五水利重点项目

牛岭水库工程、泾县青弋江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青弋江治理工程(泾县段)、泾县县城防洪工程、生态文明县城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水利血防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山洪沟整治工程、新建9座小型水库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清洁小流域工程、当家塘坝和小型泵站改造工程、青弋江桃花潭章渡丁家桥段生态治理工程。

增强能源基础保障能力。扶持发展清洁能源,积极谋划泾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推进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实施220千伏泾县二变输变电新建、110千伏榔桥变新建等工程。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泾南天然气主管线和城区主管网建设,提升天然气使用率。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数字泾县”建设,加速实现光纤到户、光纤到村。利用高速宽带无线技术,逐步覆盖重要公共场所。加大技术改造和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智能电网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便捷的公共服务信息网建设。

六、坚持绿色引领,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态文明理念,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科学合理布局和优化城镇、农业和生态三类空间。力争我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创成国家园林县城和省级森林城市,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加强生态建设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三线四边”裸露山体、废弃矿山、砂场的生态修复,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幕溪河公园建设、青弋江(泾县段)生态修复工程。深入推进森林增长提质工程,大力保护生态公益林,加强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巩固发展青檀林等经济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争取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级汀溪自然保护区,加强昌桥扬子鳄保护力度。加强湿地保护,保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创建省级桃花潭湿地公园,推进江心洲湿地公园建设。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逐步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逐步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生追究制。积极探索制定生态审计制度,严格执行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凝聚生态示范创建合力。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实施绿色环保行动计划,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建成一批生态镇、园区和企业。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总量,到2017年,除必要保留的以外,县城建成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推进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控,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加强服务行业污染源控制。强化对建筑施工现场、道路运输扬尘污染的防治和管理。建立秸秆利用责任机制和秸秆禁烧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机动车尾气管理,全面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

实施“碧水”工程。加强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影响水体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对工业排污和农村规模畜禽养殖等破坏水体环境行为的综合整治力度。加快象山污水处理厂提浓提标改造和污泥综合利用。加强景区和农家乐的污水治理,确保景区水质不下滑。加强青弋江(泾县段)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污水截流、集中处理以及清淤和河岸综合整治,提高自净能力。建立河流生态活水机制,保证河流生态流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城区饮用水源取水口和备用水源取水口调整,保障居民饮用水源安全。持续开展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实施“绿色”工程。全面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推进生态家园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三线四边”城乡环境治理,加快推进垃圾收集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环境质量。积极推进固废及土壤污染防治,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大力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场地污染治理。

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大环境监管能力和环保执法投入,加强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和队伍建设,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构建完善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健全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改进环境执法方式和手段,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提高全社会环保法治意识,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三)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积极培育循环经济。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有计划的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验收,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引导县乡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整合、协调工业园区内企业能源、水、原料的配备关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进方解石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宣纸生产的黑液资源化利用、废水循环回用和造纸污泥综合利用。推动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推行低碳生活方式以政府绿色采购和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矿山为抓手,推广使用节能、节水和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产品,开发绿色市场需求。强化建筑节能,结合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加快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建筑用能智能化管理。加快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引导居民低碳出行。推行阶梯水价、电价、气价政策,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有序推进节能监察执法,规范用能行为。

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遏止建设用地边界粗放外延扩张,积极挖掘存量空间潜力,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紧凑集约化发展。严格工业用地开发建设准入门槛,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升级改造,逐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完善、整治、填充城区现有待开发地,促进城区内部零星工业用地的功能转化。合理开发利用矿山资源,有序利用砂石资源。

 

专栏9:十三五环保重点工程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泾县象山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及污泥综合利用项目,污水处理厂在原有的基础上完成提标改造及污泥综合利用项目;实施琴溪镇、昌桥乡、汀溪乡集镇污水处理工程。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规划零星分布的造纸企业入丁家桥镇宣纸书画纸产业园工业区,建设宣纸书画纸产业园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饮用水安全保障:对城区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引用水安全。

泾县城区酸雨、大气自动监测站:新建一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和酸雨自动监测站。

环保信息能力、应急监测体系及环境执法快速反应建设:建设环境信息中心与污染源监控中心。

七、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活力泾县

坚持以法治化、市场化为导向,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充分激发发展活力。

(一)加强重点领域改革

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加强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重大试点建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改革推动,聚焦服务型政府建设、市场化资源配置、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等重点领域,全面深化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改革、农村和农业综合改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改革、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推进重大试点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级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努力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社会信用体系试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试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林权流转机制和制度试点、新型城镇化试点、生态补偿试点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专栏10:十三五重大改革

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差别化电价、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用能总量核定和指标交易、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等制度,建立要素交易综合平台及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

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改革。建立以空间准入、行业准入和项目准入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准入制度。建立“五化联动”的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机制。

农村、农业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和合理流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县人民医院与省级医院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县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制度,完善分级诊疗模式,深入推进社会办医综合改革,形成合理有序就医格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依附于原有户籍基础上的各项差异政策。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衔接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逐渐减少社会救助城乡差异。

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事业投资经营公平准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国有和民办社会事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制度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保障民办机构参与公平竞争。创新完善民间资本投资社会领域回报机制。

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动态目录,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并联高效审批机制。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快推进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构建“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二)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共享国家区域战略政策。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国家和区域战略,推进产业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休闲、文化、旅游等全方位协作,解放思想、借鉴经验、大胆创新,探索制订符合泾县发展特点的先发政策。

加快“走出去”步伐。以企业走出去、产品走出去、服务走出去为导向,鼓励机电设备、宣纸书画纸等产业走出去,大力推介泾县山水文化,支持企业设立和并购境外营销网络。

丰富“引进来”内涵。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整合招商资源,强化精准招商、服务招商,实现招商引资向精质高效转变。创新项目回归、资本回归、人才科技回归等回归方式,支持凤还巢创业创新。突出产业链式引进,利用战略资本、先进管理、高端技术对泾县传统产业进行提升改造,促进新兴产业培育。

八、坚持依法治县,建设和谐泾县

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要求,全面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道德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安全。

(一)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机制,提升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统筹执法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下移执法重心,提升基层执法能力。规范行政权力的履行方式,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制度,杜绝随意执法和选择性执法。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倡导和推行网上执法、阳光执法。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的法治意识、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探索建立符合转型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基层公务员晋升制度。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和零容忍,完善政府及部门内部层级监督,强化审计、监察等专项监督。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加强民主法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积极做好宗教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推动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基层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推进司法公正。建立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强化监督制约,切实解决群众打官司难、执行难等问题。完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建立健全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强化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七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养。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赋予其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综治网络向城乡社区和企业延伸,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提高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完善发展社会组织,促进行业协会、公益性组织和社区民间组织规范管理、健康发展。

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注重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机制,扎实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筑牢社会稳定的“防线”。严格执行“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包案等制度,坚持实行乡镇党政正职固定接访制度,及时就地解决信访突出问题。

加强“平安泾县”建设。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快构建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保持火灾形势稳定。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粮食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净化网络环境,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依法全面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水文、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火灾、交通事故等重大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工作,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巩固加强军政军民关系。

(四)加强道德文明建设

提升社会精神文明水平。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创建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和文明县城。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化、常态化。深化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广泛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等实践活动,培育崇德向善社会风尚。结合生态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等工作,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守则、职业规范,规范居民日常行为。

建设“信用泾县”。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诚信等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逐步与省市信用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完善守信正向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作用,落实诚信红榜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积极开展“百城万店诚信建设”、“诚信示范企业”、“诚信经营示范”、“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诚信文明集市”等诚信创建活动,加强对失信主体的惩戒。加强社会信用宣传,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改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

九、坚持共建共享,建设幸福泾县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资源整合,构建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建成高水平普惠“幸福泾县”。

(一)突出教育优先率先发展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分布。加大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度,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共享力度。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科学配置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分布结构和招生比例。力争到2020年,实现学前教育“一镇一园”覆盖率100%、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95%以上。加快城区教育布局调整,新建2所公办幼儿园,1所小学,1所初级中学,力争到2020年,基本满足城区就学人口需求,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探索与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模式。扶持发展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社区教育,逐步形成以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为特点的学习型社会。积极发展老龄教育,完善老年教育体制机制。

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教育试点,改善提升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和应用水平。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加快在线教育和云课堂建设。开发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设智慧学习平台,打造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共享体系。

(二)提高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水平

要按照“同城同待遇”的发展要求,适时调整就业政策、社会保险、低保、养老等参保范围、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提高社会保障综合水平。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调整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快速转变。建立城镇职工、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统筹调整机制,健全职业年金制度,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补充作用。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建立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救急难”早发现机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救助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跨部门信息共享的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降低医疗救助门槛。规范实施临时救助工作,对困难职工实施常态化救助。

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积极发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社会福利服务,加快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注重教养结合,不断提高孤儿保障水平。完善社会福利中心,提高服务水平。做好流入地与流出地、临时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之间的衔接,加强部门协作,组织社会力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流浪乞讨现象。培育和开拓福利彩票销售市场。

强化住房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全面消除城中村,将改善居住条件与提升城市品位结合推进。规范和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和运营。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费标准。落实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和监管机制。进一步扩大外来流入人口住房保障范围。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去库存”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研究推出我县具体支持办法,保障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就业创业帮扶体系。积极培育区域创新主体,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打造勇于拓业、善于创新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整合县内外创业资源,探索建立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园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加强职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自主创业。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对困难大学生就业援助。保障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对农民工的就业帮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推进健康泾县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争取优质医疗资源设立分院或开展战略合作,进一步优化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础,建立实施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引导机制。扶持发展民办医疗事业,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特色专科、医养一体等新领域。优化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基层急救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精神卫生体系建设。

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改造提升公办养老机构设施,增强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扶持发展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养老养生结合的养老综合体等高端养老项目。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办经费补助和运营补助。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文化、体育等功能衔接。到2020年,力争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50张。

促进体育事业稳步发展。以被命名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为契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以增强全面健身意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目标,不断整合场地资源,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空间。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中心、老年健身中心以及镇本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强“体教结合”,着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推进足球运动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领域,参与体育设施建设。探索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建设。

(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快泾县文化艺术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馆新馆、文化馆新馆、档案馆新馆、大剧场等项目建设,完善农民文化乐园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整合广播电视优势资源,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建成以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新媒体技术体系。重视地方志、党史工作,做好中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编纂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的申报。积极争创中国书法之乡。

(五)推进人口均衡发展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及相关配套工作。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提高妇女地位和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在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福利保障、安全保护等领域优先获得优质服务。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强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老龄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

把扶贫开发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实施“一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高”工程,到2016年底,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面脱贫;2017年底,3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贫困村年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实施分类扶贫。强化产业扶贫,扶持发展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一村一品”精品村计划,拓宽农副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渠道;扶持发展适合农村留守人员等闲散劳动力从事的家庭手工业。推动金融扶贫,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缓解低收入农户增收融资难问题。加快旅游扶贫,积极推进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创新,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组织化程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五保供养和农村低保补助水平,健全贫困助学、大病救助体系。

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村(社区)在组织和实施扶贫项目实施、监督管理、信息反馈等方面的作用。坚持一户一策、一户一法,针对贫困家庭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建立健全扶贫绩效考核机制,形成全面参与、分工协作、合力帮扶、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

十、坚持多措并举,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十三五”期间,切实加强对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和合理开发利用,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一)强化智力支撑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依托宣城市工业学校,强化校企合作,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整合利用现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专业领域的职业化能力培训,着重培养适应泾县产业发展、具有创新思维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紧紧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和重点社会事业领域,持续引进县域发展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引进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给予重点支持。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用好用活现有人才。积极培育非遗传承技能人才,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加大柔性引才力度。

(二)强化资金要素保障

加强政府资金投入。积极申报省、市重大项目,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加强政府对产业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产业投资基金。

加强社会资本引导。推进融资模式创新,推行PPP项目合作模式,以及BOT、BT、TOT等项目建设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以及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保障体系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顺应时代趋势,有效利用互联网+金融,为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注入新活力。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融资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泾县。壮大和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稳步发展。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向基层延伸,实施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

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新三板”和地方性场外市场挂牌。实施“翱翔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完善风险投资市场,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建立风险投资机构。

(三)强化土地保障

强化用地指标管理。优先保障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大产业和重要民生项目用地需求,制定区域差别化的供地政策。

加大造田造地力度。科学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拓展用地空间;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序推进造耕地项目建设,全面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优化土地利用方式。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消化批而未供土地和低效用地改造;建立完善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机制。

(四)强化重大项目建设

坚持以规划带项目的原则,根据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确定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投资计划及产业投资项目扶持重点,建立“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重大项目滚动推进机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大项目落地,确保规划纲要有效实施。

为确保《纲要》顺利实施,要强化规划实施领导机制,加强对落实“十三五”规划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推动“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施方案”与“十三五”规划纲要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制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部门领导负责制,明确责任,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将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引导到“十三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上来。加强规划实施严肃管理和动态管理,跟踪反馈重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实行规划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制度,部分指标因客观原因需要调整的,应通过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予以修正。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规划透明性,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支持和监督,确保各项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

泾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3月24日印发

共印150份

 

关于印发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细化措施,狠抓落实,为全面完成“十三五”发展的宏伟目标,全力打造“青清净静”魅力泾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016年3月24日

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22日泾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是根据《中共泾县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县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我县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大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较好地完成了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8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0.1%;财政收入完成16.84亿元,是2010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4亿元,是2010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8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1%;进出口总额完成4943万美元,是2010年的1.05倍,年均增长1%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10年的24.6:40.5:34.9调整为2015年的20.2:41.5:38.3。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效果明显,电机泵阀、宣纸书画纸、方解石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初步形成。文化旅游逐步发展壮大,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安徽省红色旅游县”等荣誉称号,连续四年蝉联全市旅游经济发展奖;电子商务加速提升,电商发展指数居全省县域第一。现代农业稳步推进,率先创建“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和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新跃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条件明显改善。城区主次干道等一批路网、污水处理设施、自来水二厂扩建、幕溪河公园、象山公园、供水和污水管网延伸等一批市政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县城功能明显增强,品质明显提升。城东政务新区、教体新区初步形成,高铁新区有序推进,老城区改造稳步推进。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建成67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农村社区)。茂林镇、榔桥镇荣获全国重点镇荣誉称号。合福铁路顺利通车,G205S322一级公路改造全面完成。新建、改造青弋江新大桥等6座市政桥梁以及陈村大桥、凤村大桥等78座农村公路危桥。水利、电力、通信、广电等基础设施快速推进。

社会民生实现新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教育资源逐步优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泾县中学新校区、千亩园学校、体育中心体育场投入使用,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和师德教育不断加强。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泾县医院搬迁、县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改扩建等一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100%。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有效落实。城乡就业保持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100%。实施老龄补贴发放制度。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完成城镇保障安居工程建设7000套。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气象、地震、档案、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统计、双拥、科技、国防经济动员、安全生产、精神文明创建等其他各项事业协调推进。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全县资源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保护机制日益完善。矿山砂石开采、河道采砂、违法建设、超限超载专项整治强力推进。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水资源、森林资源保护有序开展。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目标任务。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顺利实现“四有、六无”目标。蔡村镇、茂林镇、汀溪乡、榔桥镇、桃花潭镇、黄村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榜单,获得“安徽省省级生态县”命名,并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对我县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的考核验收。

改革创新迸发新活力。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项目不断精简调整,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完成工商、质监、药监、文化、旅游等机构改革。加强民生价格监管,实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和营改增试点有序推进。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启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深入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成立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创新驱动进一步增强,组建成立院士工作站,建成省级电机产品及零部件质检中心。

“十二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总结经验,关键在于“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科学发展的要求与泾县的实际相结合,全力打造“青清净静”魅力泾县,强化“实干论英雄”。二是坚持以经济工作项目化为抓手,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三是坚持以公共服务人性化为准则,稳步提升服务体系综合效能。四是坚持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2010

实际值

十二五

规划目标

2015

完成值

GDP(亿元)

46.9

90以上

82.8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21.3

35左右

30.9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9

450

432.1

城镇登记失业率(%

3.22以内

4以内

3以内

财政收入(亿元)

5.9

14左右

16.8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7.6

35左右

37.8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4600

10000

4943

城镇化率(%

35

45

43.6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109

8228

万元GDP能耗下降(%

上级下达

完成任务

人口自然增长率(

3以内

3以内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下降10%

完成任务

氨氮排放量(%

下降15%

完成任务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下降6%

完成任务

氮氧化物排放量(%

下降4%

完成任务

县城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18左右

12.57

中心村布局规划(个)

124

124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

25左右

47

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

68

68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2.5

1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

100

耕地保有量(万亩)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任务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任务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任务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任务

财政民生支出(亿元)

22.5

20.5

财政民生支出中民生工程支出(亿元)

5.5

5.5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人)

38000

40654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0.59

20.59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9以上

完成任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7以上

99.7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

7000

7000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依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投资贸易规则、产业分工格局、新科技革命、地缘政治环境都将发生较大调整。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拓展开放格局、加速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增长速度、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发展动力都加快调整和转换。从区域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继续强化,“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落地开花,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成为安徽省转型发展主基调。

就泾县而言,“十三五”时期要重点把握四大战略机遇。一是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我县优化产业结构体系与空间功能布局,形成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县城镇建设大提升,加快实现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发展。三是高速铁路和快速通道的形成,有利于我县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拉近与合肥、北京、厦门、深圳等大城市的时空距离,实现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快速流动,加快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四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有利于我县充分发挥利用文化、生态、自然资源优势,打响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品牌,实现与周边区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资源要素对接对流。

同时,积极作为,妥善应对三大严峻挑战。一是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传统粗放增长动力衰退,而内生经济增长动力的不足,将可能影响我县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在生态保护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面临调整,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尚未建立,文化旅游、健康产业、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也才刚起步。三是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口老龄化和利益多元化,对公共服务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新常态、新形势和新任务,“十三五”时期我县总体上处于区域竞争进位、创新驱动发展、改革攻坚突破、法治全面加强的关键期,只有推进经济社会实质性、全方位转型发展,才能化挑战为机遇,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两个一百年”总目标,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协调发展”战略,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品质文化旅游样板区、城乡统筹发展标杆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全力打造“青清净静”魅力泾县,基本建成一个产业特色鲜明、群众富裕幸福、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新泾县。

(二)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开放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大战略,积极参与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深化合作交流中实现共赢。

共享发展。把富民惠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稳定和扩大就业、创造平等的发展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基本原则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和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以产业集聚提实力。统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突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和提升平台载体,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兼具做大经济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

——以城镇升级添活力。全面增强县域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完善城镇综合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稳步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改造和品质提升,加快提升中心城镇功能,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的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以改革创新增动力。大力推进行政管理、生态文明、城乡建设、社会事业等与县域发展密切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增强旅游发展动力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催生并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生态文明拓潜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创新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培育打造生态工业、做强生态农业、推进生态林业、建设生态家园、发展生态旅游,充分激活全县生态资源潜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

(四)奋斗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2020年,努力实现六个突破,确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实现量质突破。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0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2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0亿元。

——动力转换实现明显突破。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45:4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0%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70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

——城乡统筹实现均衡突破。以多规融合为指导的全域空间开发格局基本确立,城镇、农业、生态等功能布局更加科学。现代化美丽城区展现新面貌,新区功能进一步强化。中心镇发展和特色乡镇培育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建设扩面提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社会民生实现同步突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同步,人均收入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升,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更加健全。2017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生态文明实现全面突破。国家级生态县魅力进一步彰显,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优势进一步发挥,争取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7%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超80%,青弋江出境段水质达到Ⅱ类水体标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上级控制要求。

——体制改革实现纵深突破。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持续深化,政府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更加有效,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民权益得到更加切实的尊重和保障,法治泾县建设取得更大成效。社会组织活力更加充分,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专栏2:泾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

完成

2020

目标

年均增长

%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2.8

120

7.5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16.84

22

5.5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16.4

170

7.9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7.8

60

9.7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8.3

42

预期性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8

71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3.65

50以上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4943

6800

6.6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5109

8200

10

预期性

创新驱动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9左右

2.5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35.2

40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

全市平均水平

预期性

民生福祉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000

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五年累计,人)

29012

预期性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

3000

16391

约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100

100

预期性

生态文明

耕地保有量(公顷)

27754.4

与十二五末持平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上级下达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降低(%

完成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上级下达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上级下达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65.7

67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600

610

约束性

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占比(%

73.1

>80

约束性

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率(%

100

100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

完成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氨氮排放量减少(%

完成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

完成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

完成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三、坚持创新驱动,打造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机遇,通过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发挥利益分配的杠杆作用,切实让创新人才获利、创新企业家获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加快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一)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打造节能电机集聚发展基地。以争创“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南华电机产业园整体搬迁和改造升级,出台新政策、引进新项目,实施新能源汽车电机、用户专用非标电机、高效率电动机、大功率高速电机、伺服控制电机等自动化、智能化和规模化生产,推动威能电机、新维电机、同华新能源动力、泰威电气等一批电机企业发展壮大。

打造泵阀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积极推进县经济开发区泵阀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实施泵阀产业倍增工程,强化政策扶持,鼓励产品差异化发展,引导泵阀企业入园发展,引进一批泵阀企业和配套产业落户基地,做大泵阀产业规模。积极推进卧龙泵阀上市,鼓励支持凯特、江南、南方、盛唐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泵阀企业及关键配套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培育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宝泰、燕青、红星药业等企业为重点,扶持特种材料、LED光电、生物医药、智能护理设备等产业发展壮大,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

(二)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

围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加快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工业深度融合,促进宣纸宣笔书画纸、方解石深加工、农特产品深加工、铸造压延等传统制造业、加工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每年选择5家重点企业,每家企业至少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技改项目;每年选择3家企业推广应用智能仪表和数控机床或磨床等设备;支持并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机器换人”,扩大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应用;推行县、企二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实施传统工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打造一批传统工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以减量置换、兼并重组、搬迁改造等方式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力争到2020年,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5家。

宣纸宣笔书画纸产业。整合宣纸书画纸产业,发挥宣纸书画纸行业协会作用,在宣纸书画纸文化旅游产品的高端加工上做文章,推动宣纸书画纸由传统工业向文化旅游产业拓展。加快宣纸股份公司上市步伐,力争2017年成功上市。加强品牌宣传力度,引导市场消费,提升市场份额。建设文房四宝产业园和宣纸大市场,做大做强宣纸产业。加快推进丁家桥宣纸书画纸产业园建设,引导符合环保条件的小微企业集中入园生产,逐步形成“集中供浆、集中检验、集中治污”的集团式宣纸书画纸发展格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宣笔产业,扩大墨生产规模,引进砚产品生产,逐步形成以宣纸宣笔书画纸为主导的文房四宝产业。

方解石深加工产业。以精深化、功能化发展和终端产品开发为方向,加快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园、苏皖纳米碳酸钙、PVC管道管材等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塑胶制造、新型建材以及电力绝缘、防水管材等方解石深加工下游产品开发生产,逐步淘汰落后粗粉加工企业,提升产业装备技术,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方解石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依托资源秉赋优势,做大做强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快推进桃花潭酒厂扩建项目建设,培育和扶持桃花潭酒业、星火科技等农特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裴顿食品、红绿蓝纺织、榔桥木梳、宏大笔刷、双联工艺品等农特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在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上下功夫。以缫丝、竹木制品、绿色食品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产业规模大的农特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铸造压延产业。以隆鑫铸造为重点,开展铸造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产品生产向大型化、轻量化、智能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铸造压延产业。积极推广应用铸造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扎实开展对废弃物的排放管理和综合回收利用,推进节能环保和清洁化生产。

(三)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

打造健康休闲养老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我县生态优美、气候宜人以及文化旅游资源丰厚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健康休闲养老产业。加快推进爱晚工程•国家养老皖南示范基地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兴建一批老年公寓、老年农庄和特色生态养生休闲区,促进养老产业升级,建立服务城乡的一站式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积极争创“中国长寿之乡”。到2020年,将泾县打造为省内一流、国内著名的集健康养生、保健康复、休闲养老为一体的健康休闲养老产业聚集地。力争完成健康休闲养老项目投资100亿元,健康休闲养老产业年增加值达到10亿元以上。

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积极推进商贸、餐饮、酒店等传统服务业向特色化、品质化、品牌化、便利化发展。加快新世界购物中心、家俱建材市场、茶文化市场、时代农贸市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中央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区和文化艺术品街区。积极拓展新领域、新业态,鼓励支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谋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到2020年,电子商务企业(经营户)达到3000家以上,网络销售额突破10亿元。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保持电商发展指数处于全省县域先进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医疗保健服务、运动健身服务、社区综合服务、科技咨询等重点业态,到2020年,建成1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含物流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80%以上,限额以上住宿企业和餐饮企业触网率分别达到100%90%以上。

(四)实施现代农业推进工程

以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生产技术集成化,加快推进我县农业现代化进程。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抓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种植业。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以农业两区为依托,推广集约节约、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等。适度控制养殖业,控制发展畜禽养殖,严格准入,转型提高。淘汰一批产业规模小、污染重、效益低企业,提升现有规模养殖业水平和效益。积极发展林业经济。实施“有机茶叶、传统蚕桑、优质烟叶、木竹加工、花卉苗木”五大优势农业产业提升工程。进一步挖掘茶文化潜力,促进传统茶产业向文化旅游拓展。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鼓励工商资本、金融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化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省级“甲级队”。积极推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聚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标准化技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进农业领域“电商换市”,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大农村金融扶持力度,完善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及农业补贴体系。

202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50亿元,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60亿元;确保超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0家,家庭农场达到500家;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个;建立1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生态茶园3万亩、蔬菜基地3000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26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专栏3:农业发展重点工程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优质水稻基地20万亩。

菜篮子工程:建设3000亩蔬菜基地

蚕桑综合利用工程:高产桑园达到80%以上;推广小蚕共育和方格簇成熟技术;推广家蚕新品种达到90%以上;每亩桑园养蚕鲜茧产量达到150公斤;抓好蚕桑综合利用,做好桑果酒、桑叶乌龙茶的应用开发。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预警体系、禽畜疫病防控预警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推广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强化农业技术集成推广。

茶叶产业发展工程:建设一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茶叶)示范区;建设泾县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500亩;建立一个大型名优茶加工包装、营销中心;建设一个名优茶标准化清洁加工示范区;兴建无性系标准化高效生态茶园1万亩。

禽畜标准化养殖提升工程:年出栏生猪15万头;出栏牛1万头;出栏羊3万只;出栏家禽2000万只(羽);畜牧水产业产值及加工产值9亿元。

休闲农业示范工程:建设汀溪九里观光梯田、黄田、蔡村中徽茶园休闲观光示范点,创建5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农机示范工程:建设2个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的现代水稻全程机械示范区。

泾县野生杜仲原生境保护示范点建设:建立野生杜仲原生境保护示范点,面积3500亩。

林业项目和基地建设:建设大径材及珍稀树种培育基地、彩色森林公园、花卉种苗基地、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退耕还林和林业二产基地及品牌建设、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五)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计划,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等重点消费品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力争5年内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和省市政府质量奖、著名商标、名牌产品。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以及老字号技艺传承等方式,培育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集群。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对质量违法、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商品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加强对“红星、南华、三兔、兰香、涌溪火青”等品牌的宣传保护,营造全社会创牌、用牌、护牌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争创安徽省著名商标20件、安徽名牌15件,品牌经济比重超过60%。全县商标保有量力争达到2000件。

(六)强化平台建设

推进产业平台建设。按照产业集聚发展要求,坚持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集合构建,加快推进县经济开发区和云岭经济开发区两个工业主平台的扩容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承载能力。逐步规范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乡镇特色工业园有序发展。

搭建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多元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引导企业创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打造国家级宣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电机检测中心、省级泵阀检测中心、科大讯飞泾县研发中心等平台。推进科技合作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化与全国大中专院校的合作,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到2020年,力争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

四、坚持全域发展,打造品质文化旅游样板区

积极抢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进一步发挥并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禀赋,着力将我县打造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养老养生于一体的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一)构筑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立足泾县实际,以构建县域大景区为出发点,着力打造“一个大景区、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五大主体功能区”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专栏4:“125”旅游发展格局

一个大景区: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打造。

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东部生态旅游环线和西部文化旅游环线。

五大主体功能区:

——全域旅游集散区:包括泾川镇,打造成全县旅游集散和接待中心。

——桃花潭文化旅游区:包括桃花潭镇、黄村镇,打造成古建筑创意创作集聚区和皖南古村落文化旅游体验度假区。

——宣纸宣笔文化旅游区:包括榔桥镇、丁家桥镇、黄村镇,打造成宣纸、宣笔技艺传承区和宣纸宣笔文化旅游体验区。

——红色文化旅游区:包括云岭镇、茂林镇,打造成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集聚区和军事旅游体验区。

——生态文化旅游区:包括琴溪镇、蔡村镇、汀溪乡、昌桥乡,打造成乡村田园休闲、山水生态养生养老旅游度假区。

完善旅游规划体系。适应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新需求,全面修编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完善各大主体功能区块的分区规划。加强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美丽乡村、文化产业等各类相关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加强重点景区规划设计,突出景区主题,严控与景区无关项目建设。

(二)构建3+X”旅游产品体系

立足资源,加大创意创新,对接市场需求,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推进新型旅游业态的开发,构建形成3+X”旅游产品体系。

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突出品牌化建设,打响“桃花潭文化、宣纸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 四大品牌。加快推进桃花潭·查济·黄田景区5A级创建,集中力量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精品文化旅游景区。加强黄田、查济等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丰富城市内涵、提升文化品位。积极利用生产性、表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服务产品。规范、提升查济等艺术写生基地的功能,做大艺术品创作体验与交易。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打造景观、完善设施、整合路线等手段,推进特色农业旅游示范区建设。重点做好皖南乡村旅游体验中心、紫薇湖度假山庄等一批度假村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主题客栈等。利用特色村、精品村发展农家乐板块,提升农家乐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多色彩、多层次的森林生态景观长廊建设,培育一批森林旅游景区。

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深入挖掘工业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宣纸、宣笔、木梳等特色产业优势,鼓励企业向创意性、深加工发展,加快花砖文化园、陶窑、乌龙茶体验等项目建设,推进以工艺流程参观、体验、购买等为主的工业旅游项目。

积极发展新型业态。把握旅游市场需求,推进旅游新业态的开发。依托爱晚工程·国家养老皖南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发展候鸟式分时养老、疗养旅游。开发丕岭古道等徒步旅游项目,促进体育健身旅游发展。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建立以党性教育为主的红色现场教学示范基地、以历史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现场教学示范基地和以自然生态为主的美丽乡村现场教学示范基地,推动研学旅游发展。

(三)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国有和集体旅游资产资源的改革重组,做实做强印象皖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构建县域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营运主平台。加快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采取入股合作、股权拍卖、兼并收购、承包租赁等市场运作方式,吸引有资金实力、丰富经验的知名旅游企业开发旅游项目。加大对A级景区、特色旅游小镇、旅游商品等项目创建的扶持力度。

强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快旅慢游”,加快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按旅游国际化要求完善县域内道路交通标识标志系统。开通高铁车站到景区直通车,构建便捷的客运中转体系。加强水上交通和保障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进城乡绿道建设,加快自驾游营地、公共停车场、景区停车场建设,推进主题休闲度假酒店建设,有序发展高星级酒店,逐步启动分时度假酒店,积极推进乡村民宿开发建设,实现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多元化。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佳肴,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餐饮品牌。

加强智慧旅游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搭建网络平台,为游客提供手机导游、导览等即时服务,实现景区、交通和商务的智能化。推动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及游客集散中心无线网络全覆盖。推进旅游“一卡通”项目实施,实现“一站式服务、一张票进出”。提高旅游微平台的知名度和信息推送有效性。

(四)拓展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加强“印象皖南、纸在泾县”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增加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全域营销工程,创新“互联网+”营销,丰富节庆活动,加强县域立体营销。加强区域合作,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联动发展,加强与长三角以及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合作。坚持组织开展乡村公路自行车赛、桃花潭龙舟赛等品牌赛事,不断提升我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坚持统筹协调,打造城乡统筹发展标杆区

以打造“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皖南山水生态城市为方向,加快构建“山水城市—精致小镇—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打造城乡统筹发展标杆区。

(一)统筹县域空间科学发展

优化土地利用开发格局。按照用途管制,优化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加速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经济向重点开发区汇集,加快构建产业布局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的空间功能布局,促进全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优化中心城区开发格局。坚持规划引领,按照“依托老城、东进西扩、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统筹安排城市建设用地,以“三治”(治脏、治乱、治违)、“三增”(增强功能、增加绿量、增进文明)为突破口,推动“三提升”(提升规划水平、提升建设水平、提升管理水平),形成“一环绕城、两轴引领、三带纵横、四区辉映”的县城总体空间布局。

 

专栏5:“一环绕城、两轴引领、三带纵横、四区辉映”空间布局

一环绕城:以外环路为依托,将青弋江、幕溪河、青弋江灌区总干渠生态绿带,合福高铁、G205景观防护绿带,水西国家森林公园、象山、天官山等城郊大型绿地、自然山体连成一线,萦绕城区,分隔组团,推进城区的空间疏散。

两轴引领:南北向以泾川大道为依托的空间发展轴;东北向为连接泾县高铁站前区、城区及东部工业区的桃花潭路的产业发展轴。

三带纵横:青弋江、幕溪河、青弋江灌区总干渠水系蓝带及两岸的绿带纵横城区。

四区辉映:中部为功能核心区,城东为功能拓展区,城西为高铁新区,城北为生态涵养区。

 

(二)构筑“一城两轴四重六特”的城乡空间格局

衔接《泾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一城两轴四重六特”城乡空间格局。

做优中心城区建设品质。依据产城融合理念,实现中部老城区、东北开发区、城西片区与高铁新区城市生活与产业空间的大融合与小分区。全面推进青弋江城区段综合开发、公共停车场、棚户区改造、城区主次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围绕“一江两岸”城市景观提升,加强城市特色风貌和城市设计研究,做美“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皖南山水生态城市文章。

做精两条发展轴线以G205S322为纽带,连接县域各重要的经济增长节点,支撑和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G205发展轴依托205国道有效连接县城与昌桥乡、榔桥镇、琴溪镇、县经济开发区等乡镇和产业平台,辐射周边乡镇,打造县域南北向发展的重要轴线和区域对接芜湖、黄山等地区的重要通道。S322发展轴依托322省道有效连接桃花潭镇、泾川镇、云岭镇、丁家桥镇、琴溪镇、蔡村镇、黄村镇、县经济开发区、云岭经济开发区等乡镇和园区,辐射并带动周边乡镇,打造县域东西向发展的重要轴线和区域连通宣城主城区、黄山地区的重要通道。

做强四个中心镇。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云岭、茂林、榔桥、桃花潭四个中心镇,打造县域副中心城镇。完善各城镇发展规划,明确开发规模和开发时序,实现国土空间有序开发。完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功能,加快建设一批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引进连锁超市和品牌专卖店。强化小城镇产业特色的彰显,打造“一镇一品”,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提升小城镇发展活力。

做特六个一般镇。统筹利用城乡资源,建设富有特色、功能明确的各类城镇。依托宣纸产业发展基础,加快丁家桥镇工贸型城镇建设。依托康体养老产业及其配套服务,加快琴溪镇综合型城镇建设。构建“特色+规模+市场”的农业发展格局,加快昌桥乡农业型城镇发展。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加快黄村镇、汀溪乡、蔡村镇等旅游型城镇建设。

 

专栏61246城镇空间布局

一核:以泾川镇为中心极核。

两轴:G205发展轴、S322发展轴。

四重:云岭镇以非金属矿制品为主,以红色旅游为辅的综合型镇;茂林镇以泵阀产业为基础,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及商贸为特色的综合型镇;榔桥镇以农林为基础,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及红星宣纸、木制品加工等工业支柱为支撑的综合型镇;桃花潭镇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矿业、桃花潭酒业等工业支柱为支撑的综合型镇。

六特:琴溪镇以康体养老产业及其配套服务为主,以蔬菜、花卉苗木、经济果林等现代农业为辅的综合型镇;丁家桥镇以宣纸书画纸产业及其商贸为主导产业的工贸型城镇;昌桥乡以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型城镇;黄村镇以生态旅游及农业产业化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型城镇;汀溪乡以生态旅游及茶叶加工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型城镇;蔡村镇以生态旅游及毛竹加工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型城镇。

(三)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组团式中心村。立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特色风貌,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将邻近中心城区、中心镇的边缘村庄,逐步纳入中心城区和中心镇统筹发展范畴,共享公共服务。大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将远离中心城区、中心镇的村庄,以道路连接为纽带,形成抱团发展的特色村落群,促进中心村公共资源延伸和共享。到2020年,全县134个村(农村社区)均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并逐步向自然村延伸。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进旧村改造、空心村整治等工作,加快建设农村新社区。加大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力度,加强历史文化村和精品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项目,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强农村发展能力,将村庄建设和产业规划同步实施和推进。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乡镇工业集聚区,引进、培育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度假、运动、养生、养老等多种业态,推进农旅结合。鼓励农村电商创业,建设电商村。加快推进土地、林权等资产资本化,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支持农民创办小微企业、家庭农场和生态农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创业。

(四)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设施建设,扩大网络化覆盖,提升县域发展综合承载能力。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233”工程,构建“半小时”交通圈。加强对外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推进芜黄高速泾县段、宣泾高速和泾宁快速通道建设,启动泾县至宣城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优化城乡交通网络,推进桃花潭包合至青阳东堡旅游通道、榔桥至茂林通道和县城至黄村至茂林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启动泾县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及站点布局。加快推进泾县通用机场建设。到2020年,构建形成“两纵两横三联”的骨架公路运输结构。

 

专栏7十三五综合交通重点基础设施

高速公路:芜黄高速泾县段,约50公里。

干线公路:泾县宁国公路泾县段,约30公里;包合青阳东堡公路,约22公里;县城黄村茂林公路,约34公里;榔桥茂林公路,约23公里;云岭北贡公路,约10公里。

农村公路:重点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全面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

内河航运:完善太平湖旅游码头基础设施。

轨道交通:启动泾县至宣城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通用航空:加快推动泾县通用机场建设。

客货运站场:重点建设泾县综合客运枢纽站和一个物流园区。

提升城市市政设施水平。优化中心城区路网结构,重点解决老城区道路系统零乱和县城出入口交通不畅,缓解交通拥堵。大力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县建设。整合污水、自来水、电力、天然气、电信等市政管线,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积极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社区、智慧气象、档案数字化建设,持续提高城市智慧管理水平。成功创成国家园林县城。

构建水利防护体系。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提升河道行洪排涝和抗旱能力。推进青弋江全面整治,提升县城防洪能力。加快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启动新一轮山洪沟整治,建立健全雨水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系统。继续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推进牛岭水库建设。推进新民圩、水口圩、桃东圩、赏溪区的排涝设施更新改造。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及灌溉渠系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八小”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重要乡镇水源和应急水源供水工程建设。

 

专栏8十三五水利重点项目

牛岭水库工程、泾县青弋江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青弋江治理工程(泾县段)、泾县县城防洪工程、生态文明县城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水利血防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山洪沟整治工程、新建9座小型水库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清洁小流域工程、当家塘坝和小型泵站改造工程、青弋江桃花潭章渡丁家桥段生态治理工程。

增强能源基础保障能力。扶持发展清洁能源,积极谋划泾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推进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实施220千伏泾县二变输变电新建、110千伏榔桥变新建等工程。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泾南天然气主管线和城区主管网建设,提升天然气使用率。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数字泾县”建设,加速实现光纤到户、光纤到村。利用高速宽带无线技术,逐步覆盖重要公共场所。加大技术改造和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智能电网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便捷的公共服务信息网建设。

六、坚持绿色引领,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态文明理念,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科学合理布局和优化城镇、农业和生态三类空间。力争我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创成国家园林县城和省级森林城市,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加强生态建设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三线四边”裸露山体、废弃矿山、砂场的生态修复,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幕溪河公园建设、青弋江(泾县段)生态修复工程。深入推进森林增长提质工程,大力保护生态公益林,加强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巩固发展青檀林等经济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争取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级汀溪自然保护区,加强昌桥扬子鳄保护力度。加强湿地保护,保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创建省级桃花潭湿地公园,推进江心洲湿地公园建设。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逐步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逐步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生追究制。积极探索制定生态审计制度,严格执行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凝聚生态示范创建合力。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实施绿色环保行动计划,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建成一批生态镇、园区和企业。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总量,到2017年,除必要保留的以外,县城建成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推进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控,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加强服务行业污染源控制。强化对建筑施工现场、道路运输扬尘污染的防治和管理。建立秸秆利用责任机制和秸秆禁烧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机动车尾气管理,全面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

实施“碧水”工程。加强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影响水体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对工业排污和农村规模畜禽养殖等破坏水体环境行为的综合整治力度。加快象山污水处理厂提浓提标改造和污泥综合利用。加强景区和农家乐的污水治理,确保景区水质不下滑。加强青弋江(泾县段)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污水截流、集中处理以及清淤和河岸综合整治,提高自净能力。建立河流生态活水机制,保证河流生态流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城区饮用水源取水口和备用水源取水口调整,保障居民饮用水源安全。持续开展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实施“绿色”工程。全面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推进生态家园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三线四边”城乡环境治理,加快推进垃圾收集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环境质量。积极推进固废及土壤污染防治,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大力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场地污染治理。

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大环境监管能力和环保执法投入,加强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和队伍建设,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构建完善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健全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改进环境执法方式和手段,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提高全社会环保法治意识,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三)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积极培育循环经济。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有计划的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验收,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引导县乡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整合、协调工业园区内企业能源、水、原料的配备关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进方解石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宣纸生产的黑液资源化利用、废水循环回用和造纸污泥综合利用。推动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推行低碳生活方式以政府绿色采购和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矿山为抓手,推广使用节能、节水和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产品,开发绿色市场需求。强化建筑节能,结合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加快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建筑用能智能化管理。加快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引导居民低碳出行。推行阶梯水价、电价、气价政策,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有序推进节能监察执法,规范用能行为。

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遏止建设用地边界粗放外延扩张,积极挖掘存量空间潜力,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紧凑集约化发展。严格工业用地开发建设准入门槛,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升级改造,逐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完善、整治、填充城区现有待开发地,促进城区内部零星工业用地的功能转化。合理开发利用矿山资源,有序利用砂石资源。

 

专栏9十三五环保重点工程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泾县象山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及污泥综合利用项目,污水处理厂在原有的基础上完成提标改造及污泥综合利用项目;实施琴溪镇、昌桥乡、汀溪乡集镇污水处理工程。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规划零星分布的造纸企业入丁家桥镇宣纸书画纸产业园工业区,建设宣纸书画纸产业园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饮用水安全保障:对城区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引用水安全。

泾县城区酸雨、大气自动监测站:新建一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和酸雨自动监测站。

环保信息能力、应急监测体系及环境执法快速反应建设:建设环境信息中心与污染源监控中心。

七、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活力泾县

坚持以法治化、市场化为导向,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充分激发发展活力。

(一)加强重点领域改革

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加强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重大试点建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改革推动,聚焦服务型政府建设、市场化资源配置、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等重点领域,全面深化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改革、农村和农业综合改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改革、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推进重大试点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级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努力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社会信用体系试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试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林权流转机制和制度试点、新型城镇化试点、生态补偿试点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专栏10十三五重大改革

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差别化电价、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用能总量核定和指标交易、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等制度,建立要素交易综合平台及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

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改革。建立以空间准入、行业准入和项目准入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准入制度。建立五化联动的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机制。

农村、农业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和合理流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县人民医院与省级医院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县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制度,完善分级诊疗模式,深入推进社会办医综合改革,形成合理有序就医格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依附于原有户籍基础上的各项差异政策。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衔接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逐渐减少社会救助城乡差异。

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事业投资经营公平准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国有和民办社会事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制度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保障民办机构参与公平竞争。创新完善民间资本投资社会领域回报机制。

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动态目录,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并联高效审批机制。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快推进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构建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二)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共享国家区域战略政策。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国家和区域战略,推进产业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休闲、文化、旅游等全方位协作,解放思想、借鉴经验、大胆创新,探索制订符合泾县发展特点的先发政策。

加快“走出去”步伐。以企业走出去、产品走出去、服务走出去为导向,鼓励机电设备、宣纸书画纸等产业走出去,大力推介泾县山水文化,支持企业设立和并购境外营销网络。

丰富“引进来”内涵。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整合招商资源,强化精准招商、服务招商,实现招商引资向精质高效转变。创新项目回归、资本回归、人才科技回归等回归方式,支持凤还巢创业创新。突出产业链式引进,利用战略资本、先进管理、高端技术对泾县传统产业进行提升改造,促进新兴产业培育。

八、坚持依法治县,建设和谐泾县

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要求,全面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道德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安全。

(一)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机制,提升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统筹执法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下移执法重心,提升基层执法能力。规范行政权力的履行方式,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制度,杜绝随意执法和选择性执法。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倡导和推行网上执法、阳光执法。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的法治意识、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探索建立符合转型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基层公务员晋升制度。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和零容忍,完善政府及部门内部层级监督,强化审计、监察等专项监督。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加强民主法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积极做好宗教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推动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基层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推进司法公正。建立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强化监督制约,切实解决群众打官司难、执行难等问题。完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建立健全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强化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七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养。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赋予其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综治网络向城乡社区和企业延伸,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提高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完善发展社会组织,促进行业协会、公益性组织和社区民间组织规范管理、健康发展。

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注重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机制,扎实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筑牢社会稳定的“防线”。严格执行“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包案等制度,坚持实行乡镇党政正职固定接访制度,及时就地解决信访突出问题。

加强“平安泾县”建设。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快构建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保持火灾形势稳定。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粮食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净化网络环境,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依法全面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水文、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火灾、交通事故等重大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工作,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巩固加强军政军民关系。

(四)加强道德文明建设

提升社会精神文明水平。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创建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和文明县城。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化、常态化。深化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广泛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等实践活动,培育崇德向善社会风尚。结合生态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等工作,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守则、职业规范,规范居民日常行为。

建设“信用泾县”。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诚信等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逐步与省市信用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完善守信正向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作用,落实诚信红榜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积极开展“百城万店诚信建设”、“诚信示范企业”、“诚信经营示范”、“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诚信文明集市”等诚信创建活动,加强对失信主体的惩戒。加强社会信用宣传,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改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

九、坚持共建共享,建设幸福泾县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资源整合,构建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建成高水平普惠“幸福泾县”。

(一)突出教育优先率先发展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分布。加大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度,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共享力度。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科学配置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分布结构和招生比例。力争到2020年,实现学前教育“一镇一园”覆盖率100%、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95%以上。加快城区教育布局调整,新建2所公办幼儿园,1所小学,1所初级中学,力争到2020年,基本满足城区就学人口需求,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探索与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模式。扶持发展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社区教育,逐步形成以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为特点的学习型社会。积极发展老龄教育,完善老年教育体制机制。

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教育试点,改善提升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和应用水平。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加快在线教育和云课堂建设。开发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设智慧学习平台,打造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共享体系。

(二)提高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水平

要按照“同城同待遇”的发展要求,适时调整就业政策、社会保险、低保、养老等参保范围、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提高社会保障综合水平。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调整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快速转变。建立城镇职工、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统筹调整机制,健全职业年金制度,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补充作用。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建立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救急难”早发现机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救助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跨部门信息共享的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降低医疗救助门槛。规范实施临时救助工作,对困难职工实施常态化救助。

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积极发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社会福利服务,加快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注重教养结合,不断提高孤儿保障水平。完善社会福利中心,提高服务水平。做好流入地与流出地、临时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之间的衔接,加强部门协作,组织社会力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流浪乞讨现象。培育和开拓福利彩票销售市场。

强化住房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全面消除城中村,将改善居住条件与提升城市品位结合推进。规范和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和运营。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费标准。落实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和监管机制。进一步扩大外来流入人口住房保障范围。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去库存”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研究推出我县具体支持办法,保障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就业创业帮扶体系。积极培育区域创新主体,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打造勇于拓业、善于创新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整合县内外创业资源,探索建立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园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加强职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自主创业。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对困难大学生就业援助。保障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对农民工的就业帮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推进健康泾县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争取优质医疗资源设立分院或开展战略合作,进一步优化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础,建立实施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引导机制。扶持发展民办医疗事业,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特色专科、医养一体等新领域。优化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基层急救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精神卫生体系建设。

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改造提升公办养老机构设施,增强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扶持发展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养老养生结合的养老综合体等高端养老项目。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办经费补助和运营补助。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文化、体育等功能衔接。到2020年,力争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50张。

促进体育事业稳步发展。以被命名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为契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以增强全面健身意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目标,不断整合场地资源,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空间。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中心、老年健身中心以及镇本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强“体教结合”,着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推进足球运动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领域,参与体育设施建设。探索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建设。

(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快泾县文化艺术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馆新馆、文化馆新馆、档案馆新馆、大剧场等项目建设,完善农民文化乐园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整合广播电视优势资源,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建成以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新媒体技术体系。重视地方志、党史工作,做好中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编纂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的申报。积极争创中国书法之乡。

(五)推进人口均衡发展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及相关配套工作。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提高妇女地位和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在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福利保障、安全保护等领域优先获得优质服务。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强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老龄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

把扶贫开发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实施“一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高”工程,到2016年底,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面脱贫;2017年底,3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贫困村年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实施分类扶贫。强化产业扶贫,扶持发展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一村一品”精品村计划,拓宽农副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渠道;扶持发展适合农村留守人员等闲散劳动力从事的家庭手工业。推动金融扶贫,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缓解低收入农户增收融资难问题。加快旅游扶贫,积极推进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创新,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组织化程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五保供养和农村低保补助水平,健全贫困助学、大病救助体系。

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村(社区)在组织和实施扶贫项目实施、监督管理、信息反馈等方面的作用。坚持一户一策、一户一法,针对贫困家庭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建立健全扶贫绩效考核机制,形成全面参与、分工协作、合力帮扶、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

十、坚持多措并举,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十三五”期间,切实加强对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和合理开发利用,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一)强化智力支撑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依托宣城市工业学校,强化校企合作,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整合利用现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专业领域的职业化能力培训,着重培养适应泾县产业发展、具有创新思维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紧紧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和重点社会事业领域,持续引进县域发展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引进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给予重点支持。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用好用活现有人才。积极培育非遗传承技能人才,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加大柔性引才力度。

(二)强化资金要素保障

加强政府资金投入。积极申报省、市重大项目,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加强政府对产业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产业投资基金。

加强社会资本引导。推进融资模式创新,推行PPP项目合作模式,以及BOTBTTOT等项目建设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以及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保障体系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顺应时代趋势,有效利用互联网+金融,为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注入新活力。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融资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泾县。壮大和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稳步发展。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向基层延伸,实施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

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新三板”和地方性场外市场挂牌。实施“翱翔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完善风险投资市场,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建立风险投资机构。

(三)强化土地保障

强化用地指标管理。优先保障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大产业和重要民生项目用地需求,制定区域差别化的供地政策。

加大造田造地力度。科学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拓展用地空间;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序推进造耕地项目建设,全面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优化土地利用方式。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消化批而未供土地和低效用地改造;建立完善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机制。

(四)强化重大项目建设

坚持以规划带项目的原则,根据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确定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投资计划及产业投资项目扶持重点,建立“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重大项目滚动推进机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大项目落地,确保规划纲要有效实施。

为确保《纲要》顺利实施,要强化规划实施领导机制,加强对落实“十三五”规划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推动“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施方案”与“十三五”规划纲要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制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部门领导负责制,明确责任,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将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引导到“十三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上来。加强规划实施严肃管理和动态管理,跟踪反馈重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实行规划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制度,部分指标因客观原因需要调整的,应通过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予以修正。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规划透明性,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支持和监督,确保各项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

泾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3月24日印发

共印15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