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泾县融媒体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融媒体中心>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索引号: 12341729486353219E/202404-00026 组配分类: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发布机构: 泾县融媒体中心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04-17 17:25
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4-04-17 17:25 来源:中共泾县县委 泾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和省、市关于文化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县,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深入开展“七大行动”,全力打造思想引领强、舆论影响大、文明程度高、文化产业兴的文化综合实力强县,为大力实施泾县现代化建设“崛起赶超”战略、奋力建设开放美丽人文幸福新泾县提供丰润文化滋养和强大精神动力。

力争到2027年,全县文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利用、社科普及和课题研究、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网络建设、文化产业、文艺事业、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均位居全市前列;到2035年,全县文化投入进一步提升,文化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建成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县。

二、重点任务

(一)高举思想旗帜,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大铸魂行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心组学习、理论宣讲、理论阐释上持续用力,推动全县理论武装工作走深走实走心。

1.提升中心组学习质量。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彻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首要内容”制度,持续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学习计划备案制度,各乡镇各单位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每年3月底前报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备案。健全列席旁听制度,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直机关工委、县教体工委、县财政局(国资委)、县卫健委等单位组成列席旁听组,采取随机抽查、列席旁听等形式,对所辖领域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进行现场督促指导。建立专题报告制度,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新问题,安排县直单位和乡镇在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进行专题报告。建立实地学习制度,各中心组每年赴基层一线开展现场学习不少于1次。丰富学习形式,用好个人自学,加强学习研讨,强化调查研究,每年开展集中学习不少于12次,每季度开展学习研讨不少于1次。积极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典型范例”。

2.提升理论宣讲质效。围绕重大主题,建好用好1+8+1”宣讲队伍,持续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宣讲活动,做到接地气、有生气,实现对象化分众化宣讲。积极提炼总结各宣讲队伍好经验好做法,打造具有泾县特色的“泾味”宣讲品牌。培育优秀文艺队伍,加强艺术化宣讲效果。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新风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平台,开展情境式、沉浸式的体验宣讲。常态化开展网络宣讲活动,聚焦焦点热点,精心推出宣讲微视频,把理论话语转化为“网言网语”。优化内容供给,编写宣讲提纲,建立宣讲案例库、资料库。强化业务培训,通过举办宣讲比赛、开展示范宣讲等方式,提升宣讲水平。

3.提升社科工作水平。建立选题策划机制,聚焦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聚焦泾县现代化建设崛起赶超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加强社科课题研究,着力推出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优秀成果。办好《绿色泾县》理论专版专栏,加强优秀理论文章、研究成果宣传。发挥省级、市级社科普及基地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活动。

4.提升思政工作实效。落实《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多部门、多层级共同发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持续推进全县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开展思想政治课优质课评选、论文评选等群众性教研活动,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强1家国家级基地,到2027年,创成省级基地3家,市级基地5家。

5.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实现重点任务清单化,制定意识形态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各责任单位按照清单对照检查、推进工作。实行风险防控分级化,健全定期会商、专题会商、随机会商相结合的风险研判分析机制和月度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进行分级预警、分级防控。推动应急处置程序化,完善及时报告、调查核实、过程把控、总结评估等工作流程,提高应对和处置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能力。推动责任追究规范化,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法依规精准问责,用好提醒约谈等制度,进一步压紧压实党委(党组、党工委)主体责任、意识形态阵地主管主办责任、风险防范化解属地责任。

(二)壮大主流舆论,深入开展全域媒体大融合行动

加快推动主力军全面进入主战场,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成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到2027年,“我的泾县”新闻客户端、“泾县发布”“泾县融媒”公众号等新媒体品牌进入全省同级同类媒体前列,县融媒体中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6.推进县融媒体中心加快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全媒体深度融合,建立“策采编播发”一体化集约高效生产体系。推动县融媒体中心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实施机构改革固本、媒体矩阵构建、人才培养强基、考核管理创优、产业发展赋能“五大工程”。优化管理机制和传播效果评价机制,完善以正向激励为主的绩效考核制度,把“正能量+大流量”作为绩效考核基本指标,加大对优秀稿件、爆款产品、创新案例的奖励力度。积极拓展“新闻+”,支持县融媒体中心推进“中心+公司”运营模式,发展“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落实好县融媒体中心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和产业链延伸项目,不断壮大主流媒体自身实力,力促主力军全面进入主战场。

7.打造新型传播平台集群。建设多元传播渠道,打造多种平台终端,形成以大端大号为第一梯队、聚合其他新媒体平台为第二梯队,统一行动、协同配合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同向发力、同步发声、同频共振。强化“泾县发布”“泾县融媒”等新媒体平台建设,以正能量带动大流量,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加快推进“我的泾县”客户端建设,关注民生拓展功能,集合本地资讯发布、政务办公、便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优化板块设置,提升产品质量,完善服务功能,实现“一端在手、尽知泾县”。

8.提升对外宣传效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健全合作机制、强化选题策划、苦练“四力”内功、搭建传播平台等工作上下功夫,着力打造“泾彩”外宣品牌,全面提升“宣纸上的山水画卷”对外影响力。加强与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合作,充分发挥中央驻皖新闻单位联合会泾县实践基地作用,推进与“安徽视讯”“安徽时评”“宣城发布”无缝对接,大力开展“长三角主流媒体看泾县”活动,推进泾县新闻上头版、上头条,在央媒、省媒发出更多“泾彩”声音。参与构建海外社交平台账号矩阵,制作高质量融媒体产品,借助“海外华文媒体安徽行”“外国人讲安徽故事”等主题外宣活动,推动泾县“出海”传声。开展宣传系统干部和新闻记者“四力”实践大练兵行动,全面提升讲好泾县故事的能力。

9.持续壮大网上主流舆论。加强和改进网上正面宣传,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加强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壮大网络宣传声势,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实施网络宣传品牌培育行动,发挥泾县网络达人联盟和泾县航拍联盟作用,积极培育正能量网络大V,持续开展网络优秀作品评选表彰激励工作,打造更多“出圈”的正能量网络精品。开展文明上网主题活动,引导网民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优化网络舆论生态,从严规范网上传播秩序,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整治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自媒体”乱象,加强涉泾负面舆情管控调控。

10.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工作。强化县直单位和乡镇统筹联动,坚持重要政策必解读、重大事件必发声、重要关切必回应,促进新闻发布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借助电视、微信、新闻网站等,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发布平台,提升新闻发布效果。

11.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智慧广电+N工程,为广电和网络视听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传统频率频道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互通,实现网、端、微、屏加速相融,加快建设新型广播电视网络,推进现有网络升级改造,推动广播可视化落地见效。探索融媒体数据中心建设、AI智能管理 、使用、审核、创作等综合功能。加强监测监管和安全保障,完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综合智慧监测体系。提升广电基础设施标准,完成泾县文旅频道高清化改造,升级摄录编播设备至4K级别,全面提高节目制作、播出基础硬件平台质量。

(三)提升创建水平,深入开展全域文明大实践行动

持续提升泾县文明城市创建品质,深入开展居民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乡风文明、城市文明等“五大”提升行动,创成安徽省文明城市,争取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资格,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城乡居民文明素养不断提高。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质效,实现文明实践项目品牌化、特色化。

12.深化文明创建。持续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开

展全域文明创建工作,大力实施“聚力优环境、创建全域美”专项行动,建立完善全域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城市文明提升行动,抓实“六乱”专项整治,完善月调度机制。大力实施乡风文明提升行动,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到2027年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不低于85%。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建好用好管好“新风堂”,各乡镇每年评选一个“新风堂”示范点。全面推广“文明实践积分”工作。

13.强化文明培育。做实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培育及宣传推广工作,大力推进居民文明提升行动。持续实施“好人成名人”工程,每半年开展1次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现场发布厅活动,广泛选树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常态化开展“德润泾川·好人行”——好人看泾县、好人谈发展、全域文明创建好人后援团等系列活动,继续保持各级好人入选人数位居全市前列。扎实推进家庭文明提升行动,广泛开展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系列活动,进一步修订完善文明家庭创建标准和推选办法,持续提升家庭文明建设水平。大力实施文明单位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各级文明单位互查互学活动,加大文明单位与村(社区)、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帮扶力度,推动各级文明单位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深化文明校园提升行动,扎实开展“开学第一课”、“童心向党”“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实践活动,全面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14.拓展文明实践。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功能完备的“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文化”综合体。聚焦“一所(站)一品牌”建设,评选、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站)、文明实践点,扩大“农民夜校”覆盖面,每年新增12个。做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志愿服务项目化建设,着力打造“泾益”志愿服务品牌,做实“烟头革命”“泾城有爱”“泾川驿家”“萌宠讲文明”“清凉补给站”“大手牵小手”等6个志愿服务项目,结合我县实际扩展丰富志愿服务项目类型,建立爱心企业支持、社会组织认领、群众普遍参与的志愿服务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四)传承文化基因,深入开展文化遗产大保护行动

加快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建设,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让传统文化优秀基因永续传承、焕发蓬勃生机。到2027年,建成多层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新增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文保单位、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

15.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坚持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善县级文物资源总目和数据库,健全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积极参与“考古中国”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宣城至东至高速公路泾县至青阳界段四处遗址文物考古发掘。推进长江文化公园(安徽段)泾县重点项目建设,讲好长江文化的泾县故事。统筹推进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加强文物安全管理,推进人防、技防、物防工作,提升文物安全防范水平。抓实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工作,重点围绕宣纸文化、红色文化、诗歌文化和古村落等,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鼓励利用文物建筑开设公共文化场所和旅游休闲服务场所。

16.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实施《泾县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利用专项规划》,开展革命文物资源普查,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重点推进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泾县王稼祥事迹陈列馆(王稼祥故居)、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大力推进汀潭狙击战战壕遗址保护开发等项目。深化泾县地方党史和新四军革命文化研究,编纂出版《中国共产党泾县历史》第三卷。建强宣城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精心打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名课,实施新四军文化林、新四军革命精神主题党性教育教室等项目。持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以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为重点,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展陈水平。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推动泾县王稼祥事迹陈列馆(王稼祥故居)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创建国家级基地。深入挖掘弘扬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勤廉”元素,提升吴波故居廉政文化教育展陈水平,建好用好廉洁文化示范基地。加快皖南云岭旅游区建设,打造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17.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启动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的普查工作,摸清资源底数,对上争取省级传统建筑修缮资金。在推荐的3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对其他具有申报传统村落条件的村庄进行调查,争取更多符合条件的村落列入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对全县所有传统建筑开展一次摸底调查,建立传统建筑潜在对象库,及时推荐符合要求的建筑申报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出台县域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实施方案,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指导各乡镇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乡(镇)志、村志编纂和村史馆建设。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项目和桃花潭镇查济村环境提升、茂林镇区整治、西来第一镇——章渡、泾县村落江淮保护和利用(马头片区)等项目建设,推动泾县十个乡镇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的良好局面。

18.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级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荐申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力争2027年达到120个。推荐认定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力争2027年达到220人。开展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含非遗人家),力争2027年达到20个。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和奖励力度。以宣笔、宣纸制作技艺为核心,结合花砖、榔桥木梳、泾县油布伞制作技艺及龙窑制陶技艺等非遗项目,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

19.深化泾县文化研究阐发。深入发掘泾县地域文化资源,进一步梳理泾县历史文化脉络,重点围绕青弋江和徽水流域,地方经典诗文,农耕文化,德孝文化,古道文化,书院文化,名人、特产、风情等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其思想精髓、核心理念和时代价值。加强地情史料书籍的整理,深入发掘泾县古代志书及珍贵文献,通过影印、点校等方式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编纂出版《泾溪廉声》《泾县非遗人物》《红星宣纸志》等系列书籍,点校道光《泾县续志》,公开出版《泾县年鉴》(一年一鉴),适时启动第三轮《泾县志》编纂工作。推动泾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提升泾县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存史、资政、育人的优势转化。

(五)发挥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文艺精品大创作行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扣文艺成高原起高峰的部署要求,聚焦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创作常态化、长效化激励机制。到2027年,获得省级文艺奖项10个以上,力争实现国家级重大文艺奖项零的突破,“国字号”会员增加8人以上,全县文艺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

20.加大创作力度。聚焦音乐、文学、影视等领域,强化创作生产。重点推出文学作品《青檀》《江左一脉》《泾县茂林吴语趣考》,电影《月亮湾的歌声》《时光缱绻》《夜幕天光》,电视剧《查男查女》,音乐《云岭情思》《这里是泾县》等作品。加强宣纸文艺精品创作,联合知名艺术家、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等定期开展宣纸文化主题活动,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支持民间剧团发展,完善皖南花鼓戏孵化计划,促进皖南花鼓戏振兴。鼓励各文艺门类创作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网络动漫、微电影等原创作品,持续繁荣网络文艺。修订完善《泾县促进文艺繁荣发展扶持办法》,发挥桃花潭文学艺术奖激励作用,增设网络文艺奖,促进文艺精品创作,推动文艺作品在全国、全省重大文艺奖项中取得突破,力争获得国家级、省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1.做优文艺品牌。积极对接国家级、省级文艺家协会,

通过争取承接国家级文艺奖项颁奖、联合组织开展文艺活动等方式,增强影响、促进发展。鼓励支持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参加国家级、省级展演展播展览等活动。着力打造“泾韵”文艺品牌。积极对外艺“联”,以长三角“联”县为主,争取全国范围内文艺“联”县50个以上,广泛开展文艺创作交流,推动泾县文艺走出去。实行对内艺“聚”,每年至少举办2场以上书画、摄影联展。推进“非遗”与大师的完美结合,积极争取文化名家入驻泾县,新建6个名家工作室,开设“艺术公益课堂”,提升群众文化文艺水平。常态化开展“古村泾韵”“年味非遗”“泾彩乡村”等采风创作活动。深化“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建设,打造5个精品艺术乡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22.建强文艺队伍。吸引在外文艺人才、文艺力量回归泾县,大力培育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加大对中青年文艺人才的发现培育力度,促进新文艺群体和组织规范发展,打造1个“文艺两新”示范基地。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加入各类国家级协会,在项目申报、展演展示、职称评定、评比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支持文艺拔尖人才“揭榜”省重大创作项目。加强文联和文艺家协会建设,实现乡镇基层文联全覆盖,探索建立镇、村两级文化特派员制度,建立协会重点工作项目化、特色工作品牌化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

(六)满足群众需求,深入开展文化服务大提升行动

在完成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资源配置和运行机制,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便利化。

23.打造重点文化标识。坚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科学布局的原则,立足泾县文化遗产、红色文化、名人文化书院文化和公共文化等,系统梳理建立县乡两级文化标识工程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深化文旅融合,营造文化标识场景,建设好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城市“四馆”、宣纸博物馆、宣纸小镇等文化标识,推动多样化文化地标建设,着力打造具有标识性的文化IP”。加强建设管理和宣传推介,开展文化地标推选工作,实施文化标识阐释和可阅读行动。强化示范引领,发挥乡镇文化标识建设主体的积极性,2024年各确定2个文化标识建设任务。到2027年,形成30个左右知名度高、传播力影响力强的县级文化标识。

24.建设公共文化空间。按照“布局科学、规模适当、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分阶段、有计划推动“文化空间”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到2027年,建成1个“精、特、美”融合阅读分享、艺术展演、培训讲座、科普教育、文艺沙龙、影视播放、公共社交等多功能的“文化空间”。依托现有公共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对功能单一、空间局促、供需脱节的“文化空间”,支持对其功能布局进行改造。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按照15分钟阅读圈要求,建成12家集阅读分享、艺术展演、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书房。

25.推进文化惠民乐民。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农村文化协管员、公益性文化岗位培训工作。组织民营剧团挖掘泾县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文艺创作,积极申报省、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扎实开展“送戏进万村”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确保每个行政村(社区)每年不少于1场戏曲演出,每个月不少于1场电影放映。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泾川风”春节群众文化活动、宣纸文化艺术节、桃花潭龙舟赛、全民健身日广场舞展演等本土群众文化品牌。开展“送戏进景区”“四季村晚”“村BA”等活动,展现农民精神新风貌和乡村振兴新气象。

(七)加快转型升级,深入开展文旅融合大发展行动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实现文化产业主要指标、综合实力位于全市前列。到2027年,培育规上文化企业不少于10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不少于2家,全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12%以上。

26.实施宣纸宣笔品牌提升行动。用好用活省委宣传部等十三部门出台的23条政策,争取在宣纸书画纸产业发展、人才引进、运营策略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实现宣纸产业“355”发展目标。加强“三兔”“守艺人”“红星”等宣笔品牌建设,培育壮大宣笔行业龙头企业。充分挖掘丁家桥镇“淘宝镇”和李园村、小岭村、后山村、丁桥村“淘宝村”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文房四宝类电商产业发展,加大文创产品研发,推动宣纸书画纸、宣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依托“中国宣纸之乡”“中国宣笔之乡”,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打造以“宣纸宣笔文化研究和传统技艺传承”为主题的研学品牌,推出一批定制课程及特色路线,推动文旅深入融合发展。

27.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坚持“项目为王”,抢抓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战略机遇,以产业发展为切入点,谋划安徽荟德轩宣纸文化创意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立全县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每年遴选2个具有牵引力、带动性的重大项目重点推进,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支持。将文化产业项目纳入《泾县项目工作推进机制》进行调度管理,清单化建立台账,闭环式跟踪落实,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争取中国国家版本馆文房四宝专题馆项目落地,加快推进泾县徽水桃源度假村、桃花潭壹境文化交流中心、皖南一号香榧度假谷、省级特色小镇“红旅小镇”、西来第一镇——章渡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加强招引新媒体、文化高端制造、互联网信息服务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业态项目和企业。

28.实施中小文化企业培育壮大行动。加强规上文化企业培育。建立文化企业培育库,实时动态更新在库文化企业,每年遴选3家中小微文化企业作为规上文化企业培育对象。用好文化强县发展资金,对年度新增入库、首次纳规的“小升规”文化企业,按照《关于推进全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及时兑现奖励资金。抓实“季度访企”计划,开展“惠企纾困”活动,围绕企业申报入库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实行帮扶,促进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出台《泾县投资引导基金组建方案》,加大对上市后备企业的扶持,推动落实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创新,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快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泾县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对标打造一流文化企业。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各类支持政策。

29.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发展行动。聚焦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消费终端等重点行业,发展壮大宣纸、宣笔、印刷包装等产业规模。聚焦文旅休闲服务、内容创作生产优势行业,进一步激发文旅康养、广告创意策划、设计服务等领域增长潜能,推动文化跨界融合,加大工业文化、茶文化等的深入研究。聚焦文化新型产业,超前布局,重点支持影视拍摄、数字创意等领域,打造更多的文化数字化示范体验空间。以宣纸小镇、宣纸大市场、三希堂文化园为重点,加快产业园(单体型)建设。着力打造“写生之乡”品牌,将泾县建设成为中国知名写生之乡。到2027年,实现年接待写生人数40万人次。大力发展写生经济,促进画材店、书吧、咖啡屋、影院等写生链产业发展,推进艺术品展览、交易等产业发展。着力提升“研学基地”水平,将泾县众多研学基地打造成国家级研学基地,不断扩充研学接待体量,到2027年实现年接待150万人次。着力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影视拍摄基地,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影视基地建设运营模式,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重大主题影视作品创作生产、吸引优质资本来我县投资建设影视基地和影棚,吸引更多的制片人和著名导演来泾投资拍摄影视剧。

30.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深化行动。发挥我县文旅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努力建成全国知名的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共建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创意经济、医疗康养、会展经济、体育赛事、文化服务等六大高端服务业。实施“非遗人家”项目,高起点建设一批非遗工坊、非遗旅游基地。突出宣纸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民居建筑与村落等元素,开发推广诗歌研学、红色研学、非遗研学等精品线路。加快重点景区提升改造,全力推进桃花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月亮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宣纸文化园、皖南云岭旅游区5A景区项目建设。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打响“十二道泾味”美食品牌和美食旅游线路品牌。积极打造文旅“夜经济”品牌,培育一批“夜生活”空间,积极开发夜游及文化数字化体验项目,支持蔡村镇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丰富文旅消费新业态,推广“商业+文旅”模式,在月亮湾、桃花潭、查济等地培育一批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积极发展音乐嘉年华、冰雪运动、低空飞行、剧本娱乐等新业态,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创新宣传营销模式,做热“来泾县有泾喜”话题,挖掘提炼泾县特色文化符号,加强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增强泾县文旅品牌影响力。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单位要把文化强县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发展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扎实推动重要事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落地落实。按照文化强县有关目标要求,分年度制定重点任务清单和推进措施。把文化强县建设成效纳入县委年度综合考核、县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纳入县委巡察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专项督查。

(二)加大政策保障。县财政持续安排一定的文化强县建设专项资金。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推进文化建设,鼓励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探索实行产业链供地,保障文化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三)强化人才支撑。“泾县文化名家”培育工程为牵引,发挥好“天南地北泾县人”栏目作用,以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为关键,聚焦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化艺术、文化产业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文化名家带头人,创建一批文化名家工作室加快建设全县梯次衔接的人才队伍格局。建立健全人才评选、培育、服务等机制,不断推进人才工作强基提质,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四)完善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要充分发挥文化强县建设主力军作用,全力推进重大项目、重要政策落地实施。实施环境优化行动,建立文化企业诉求“挂号销号”机制,实行“一口受理、闭环办理、限时办结”。健全学习沪苏浙机制,建立检测评估和督导落实机制,确保文化强县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附件:文化强县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202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