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泾县 > 统计公报

2006年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7-08-15 09:42 来源:县统计局 浏览:
【字体大小:
分享至:

2006年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泾 县 统 计 局

2007年3月31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提高,城乡居民增收,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和谐建设步伐加大,充分体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县域经济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4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2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2亿元,增长14.9%。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5.1∶34.0∶40.9整到23.8∶34.5∶41.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9%、34.2%和50.9%,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1.8、4.1、6.1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7554元,比上年增加976元,增长12.1%

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

单位:万元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全县生产总值(GDP

267549

12.0

第一产业

63771

7.1

第二产业

91835

12.1

工业

66851

12.3

建筑业

24984

11.6

第三产业

111943

14.9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2.12万人,比上年增加0.5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 10.89万人,减少0.09万人;第二产业3.99万人,增加0.19万人;第三产业7.24万人,增加0.42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6.86万人,增长8.9%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日趋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进一步优化,财源建设活力增强。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税全取消,涉农补贴实现“一卡制”。机构改革继续推进,职能配置更加科学,事业单位改革进展顺利,基本实现全员聘用制。新一轮乡镇区划和村级管辖范围调整完成,形成11个乡镇、148个村(居)委会。金融体制、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完成。教育、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体制、机构创新活力增强,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县域经济竞争力还不够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不够快;城乡协调发展还面临新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弱势群体的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不稳定因素还依然存在;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   

2006年,全县上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0.64亿元,可比增长7.0%。其中:农业产值完成4.92亿元,增长5.7%;林业产值完成1.64亿元,增长3.7%;牧业产值完成3.45亿元,增长12.2%;渔业产值完成0.27亿元,增长2.1%;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产值0.36亿元,增长0.7%。

适合地域特点的农业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增产增收。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448公顷,下降1.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6380公顷,增长0.2%;油料播种面积6645公顷,下降5.3%;全年蔬菜种植面积4815公顷,减少0.5%;全县年末实有茶叶种植面积2915公顷。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4.7万吨,增长2.9%。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保持增长,其中:油料9659吨,增长1.8%;蔬菜总产91202吨,增长6.6%;茶叶总产868吨、增长2.6%。

生态林业较快发展。社会化办林业成效明显,林业承包大户发展到280余户,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1212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6667公顷次,成林抚育面积8770公顷,实施封山育林2221公顷,实施国家和省级公益林项目32670公顷。继续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兑现退耕还林补助粮、款805万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7%,林木绿化率64.2%(森林资源二次清查数据)。

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播种面积    (公顷)

       (吨)

产量比上年

增长%

粮食

26380

147337

2.9

其中:夏粮

913

1363

-21.4

早稻

3728

18558

4.1

油料

6645

9659

1.8

其中:油菜籽

5134

7723

0.5

棉花

728

921

2.8

蚕茧

 

2796

15.9

茶叶

2915

868

2.6

蔬菜

4815

1817.4

8.7

畜牧、水产生产快速发展。全县家禽饲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家禽出栏987万羽,增长22.6%;肉类总产2.09万吨,增长11.8%;蚕茧总产达2796吨,增长15.9%;水产品养殖面积1076公顷,水产品产量达3015吨,增长0.27%

新型农业加快发展。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户,命名县级龙头企业10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新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7个,全县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47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力推进,全年有7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全县共拥有18个国家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4万亩茶园通过国家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验收;新建年出栏20万羽以上标准化养殖肉鸡小区12个,2万头标准化猪场1个;扎实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免疫率达98%以上,全县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疫情。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全县11个乡镇村庄布点规划和17个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庄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建立新农村各类理事会44个,农村新建垃圾池87个,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里程195公里,硬化村组道路1.2万平方米,农村“三清、四改、一推”工作广泛开展,深得民心。中央惠农政策切实落实,发放良种补贴395万元,兑现农机补贴18万元,各种涉农补贴兑现达6670万元,并实现“一卡制”发放。各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1.1亿元,12座水库得到除险加固,69处重点水利工程得到建设。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3.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712吨,农村用电量达7248万千瓦时,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8.56千公顷;实现了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通汽车。

农村劳务经济继续发展。通过加强培训、积极引导和强化服务等措施,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全县外出劳务人员达8.37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5.5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对经济拉动作用增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7亿元,增长1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0%,拉动经济增长3.0个百分点。

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3家,实现增加值4.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0%。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完成销售产值23.12亿元,增长41.2%,产销率达99.7%,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重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完成工业增加值2.97亿元,增长25.6%,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5亿元,下降11.8%;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属的十九个行业中,15个上升、4个下降。重点行业拉动明显,其中对我县工业生产增速影响较大的行业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增长66.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8.1%。传统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10755.2万元、6476.5万元和5601.9万元,列前三位。按经济类型分组,我县股份制企业、集体企业及其他企业生产累计增长,国有、“三资”企业生产累计下降。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0948.3万元,增长29.2%;集体企业完成526万元,增长9.6%;其他企业完成2220万元,增长11.7%;国有企业完成3795.1万元,下降29.5%;三资企业完成增加值2700.7万元,下降25.2%。列入国家目录统计的12种工业产品中10种工业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交流电动机300万千瓦,增长21%;机制纸板23381吨,增长18.7%;水泥3.3万吨,增长13.1%;铜材13928吨,增长97.4%;丝99.9吨,增长6.8%;白酒220千升,增长358.3%;精制茶14吨,增长16.7%;大米5458吨,增长4.5%;生铁25800吨,增长3.4%;钢材27400,增长67.4%。全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累计用电量12324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30.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2.05,同比上升43.9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盈利2994.5万元,同比增加1415.5万元。

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9.2%。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61亿元,增长20.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5万平方米,增长34.8%,其中新开工面积46.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6.7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2006年,我县投资软、硬环境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继续加大,投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企业自主投资能力增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园区、交通、通讯、信息网络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42万元,增长20.4%,比上年净增26256万元,增速加快5.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992万元,增长25.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86万元,增长12.9%;房地产投资完成14364万元,下降10.1%。投资总量中,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649万元,增长38.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3.6%,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上,明显体现了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国家政策调控下走低,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继续增大。

城乡、交通建设继续加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县疾控中心、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等投入使用,“皖南商业第一街”全面运营,中国宣纸城暨泾县旅游综合服务区建设基本完工;广电中心、财政中心、交警122指挥中心等建设有序进行;谢园东路、稼祥北路、五里岗路等一批城区道路修建完成;城区给排水体系和市政路网系统建设明显加快,服务城市功能显著提高,旅游县城、园林县城初步形成。

“招商引资创新年”成效显著。全县实际利用省外内资88196万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60.4%,增长61.9%。其中:工业类项目到位资金60670万元,占总量的68.8%;农业项目到位资金5983万元,占总量的6.8%;旅游类项目到位资金4613万元,占总量的5.2%;其他类项目到位资金16930万元,占总量的19.2%。引资总量中,来自苏浙沪地区的达68742万元,占总量的77.9%。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80万美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11.6%,增长32.6%

至年末,全县利用省外资金项目达165个,其中:年内新建135个;全部项目中,工业项目129个、农业项目10个、旅游项目12个,其他项目14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49个,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

 

五、商业、外贸和旅游

全年全社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4244万元,增长12.7%,增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县城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9379万元,增长13.1%;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4865万元,增长12.1%,县城销售额增长幅度高于农村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68900万元,增长15.0%,住宿餐饮业完成13702万元,增长3.7%

外贸进出口总量同比下降,出口小幅增长。按海关统计数,全年全县完成进出口3685万美元,下降14.2%,其中:出口完成3322万美元,增长8.5%;进口完成363万美元,下降70.5%

旅游业继续快速发展,特色旅游规模不断壮大。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被授予AAAA级景区,王稼祥故居和江南第一漂景区被授予AAA级景区;黄田村古民居群被授予国保单位;宣纸和宣纸宣笔制作工艺分别被国务院和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荣获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全县全年共接待游客70.2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2671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08亿元,增长30.1%;全县拥有星级宾馆4家。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全部财政收入(不含基金)完成20128万元,完成年度任务112.3%,增长26.4%,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786万元,完成年度任务120.7%,增长38.9%。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国税完成2345万元,完成年度任务100.1%,增长12.1%,地税完成6272万元,完成年度任务122.7%,增长46.8%。基金收入完成15911 万元,增长117.5%,其中:社保基金征收完成9034万元,增长65.9%。全县一般预算支出(不含基金)42410万元,增长41.5%。其中:用于基本建设支出3687万元,增长136.0%,农业支出1193万元,增长19.2%,林业支出288万元,增长8.3%,教育支出7578万元,增长7.4%,医疗卫生支出2977万元,增长40.0%。基金支出15120万元,增长127.3%,其中社保基金支出8367万元,增长93.4%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至年末,全县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306963万元,比年初增加46462万元,增长17.8%。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6083万元,比年初增加45582万元,增长17.5%。其中:储蓄存款230895万元,比年初增加25825万元,增长13.0%。各项贷款余额144179万元,比年初增加20971万元,增长17.0%,增幅比上年提高6.12个百分点;其中对农业贷款42331万元,比年初增加4024万元,增长10.5%。金融机构年末存贷差为161904万元,比上年同期扩大23808万元。全年金融机构实现盈利4650万元,比上年增盈4174万元,增长近10倍。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继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77亿元,增长39.7%。

全年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150万吨,货运周转量37500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71.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8355万人公里。电信部门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7868万元,增长7.1%;邮政业完成业务总量1369万元,增长9.1%。村村通邮,农村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达854公里。全县年末电话用户数达9.3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7.01万户,分别增长5.5%6.1%,电话普及率达46.1/百人(含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达11385户,增长1.7倍。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教育布局得到调整,教育资源继续优化,素质教育继续推进,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截止2006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44所,其中:职业高中2所、普通中学21所、完全小学56所、幼儿园64所、其他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44800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5636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5082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0305人,小学在校生17410人,其他在校生6367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普及率97.6%,初中升学率达76.9%;高考升学万人本科达线率20.8%,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中考建档分数线为471分。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组织开展了以“四送”为内容的文化下乡活动,加大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宣纸生产传统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榔桥)木梳节和第四届汀溪兰香茶叶交易会大型专题文艺演出活动和“元宵灯谜有奖竞猜“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2006年末,全县有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综合覆盖人口达32.7万人,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4.2 万人,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2.1万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达160公里,全年公共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分别达1884小时、6465小时,广播覆盖率为92.4%,无线电视覆盖率为95.2%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6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6个,实有床位62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4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53人,注册护士214人。2006年全县传染病发病率(甲、乙类)185.9/10万,低于全市发病率300/10万的标准;婴儿死亡率为11.36‰,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3.0%;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4.1%,新法接生率达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全县参合人数达24.5万人,参合率84.9%,村级覆盖率100%。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着力构建面向城乡全民健身体系,体育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平方米。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体育健身协会已发展到15个分会。竞技体育不断提升,县击剑、乒乓球队参加省十一届运动会取得一金四银的好成绩。全年电脑体育彩票销售274万元。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泾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快,“5·18”生态日暨“月亮湾”农民生态节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基地3个,“泾县汀溪兰香有机茶示范基地项目”、“泾县中药材种植、药用动物养殖示范基地葛粉开发项目”和“泾县桃花潭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示范基地项目”纳入省生态经济示范基地管理。农村户用沼气池达3500余口,新、改建无害化厕所2万余座,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6万平方米,拥有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生态村2个、生态示范户20户。强化环境监理监测,环保专项整治成效明显。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坚持开展项目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全县环评执行率达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全年进行地表水水质例行监测6次,城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水质例行监测12次,城区大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例行监测4次、噪声例行监测3次,获取有效数据1086个。全年县域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3.1%,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7.3%,重点监控企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全年完成污染源治理投资475万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保持较低水平。2006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542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6228人,占总人口18.7%。男性人口185611人、女性人口168665人,性别比为110.05∶100。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20‰,比上年提高1.88个千分点;死亡率为9.39‰,比上年提高2.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0.19‰,比上年下降0.92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539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2859元,增长7.6%。城乡居民住宅条件继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34平方米,增长7.5%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4289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5200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21267人。全县共发放基本养老金5273万元、失业救济金427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1594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3%、-42.3%、26.0%。工伤保险全面启动,参保人员达4531人,支付工伤保险金14.4万元。全县新增就业岗位405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79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442人;免费职业介绍611人。全县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09%。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有4092名城镇居民和8681名农村居民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城乡低保金1000余万元。社会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

 

 

 

注:1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GDP、规模以上工业、建筑等)为初步统计数据。

3、人口资料以公安部门数据为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