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泾县 > 泾县简介

泾县名人

发布时间:2023-08-25 09:44 来源:县委史志室 浏览:
【字体大小:
分享至:

王稼祥

王稼祥(1906--1974),原名嘉祥,又名嘉蔷,安徽泾县厚岸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1925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红色教授学员学习。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4年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长征途中,在遵义会议上,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确立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起了重大作用。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军委总政治部主任。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前苏联大使、国务院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届中央委员。

许 棠

许棠,字文化,宣州泾县(今安徽泾县)人,唐代诗人,为“咸通十哲”之一。咸通十二年,进士及第,工诗文,性僻难与人合。以作洞庭诗著名,时号许洞庭。棠久困名场,闻马戴佐大同军幕,招接文士,乃往谒之。戴一见如旧,留连累月,但从事诗酒,未尝问所欲。一日,戴大会宾客,命使以棠家书授之。棠启缄阅读,始知戴巳潜遣一介恤其家矣。咸通十二年,(公元八七一年)始进士及第,调泾县尉。至任时,郑谷赠诗,有“白头新作尉”之句。又曾为江宁丞。后辞官,潦倒以终。棠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吴 份

吴份,字子文。工文词。健康留守,王遂延为门下士。留守延日,份赋《剪梅词》,遂大称赏,目为“江南两脚书橱”。后知鄂州罗田县。

查 铎

查铎(西历1516—1589),又名查天铎,字子警,号毅斋。明嘉靖己已年举人,乙丑进士。初授德安推官,隆庆时任刑科给事中,因忤逆权臣,出为山西参议。万历初,官至广西按察副使,因疾致仕。查铎为官能曲体民隐。查铎少时家世式微,生活贫寒。其祖父辈极为仁慈,连虫蚁也不忍伤害。仁慈家风薰陶了他,使他从政后深知民间疾苦冷暖,致仕后不干预郡县政事,但对于均田、救荒两政则尽力建议施行。查铎为人清介不苛。在给事中任上时,作为一个谏议大夫,他多次奏疏,劝经筵,核边功,定营议,举人才,正大光明,言皆切中,这就得罪了不少人。即使是皇帝的不勤政,他也敢于直谏犯颜。面对权重专横的大学士高拱,查铎不因对己有所提携,感恩投其卵翼,终遭疑忌迁任山西。在地方任上革除停丧敝习,相传有妖似弥猴,能匿形人语,狂惑众人。查铎驱之,妖逃遁时呼道:“查公正人,吾不敢犯也”,查铎耿直泣惊鬼神。查铎尤其笃志正学。查铎中举报至,犹偕志同道合者聚讲抵暮而罢。在德安,他给稽山书院订立《楚中会条》,并一再讲述。时书院群冠骈集,环听悚然,有生金大辂说:夫尼父,岂有两日四目哉,查先生乃真圣人耳!在京城时,稍有空闲辄从张元忭、邓以瓒、赵志皋等当时著名学者结社讲学。查铎在中进士前,曾长期在水西开馆授学,门人达百人之多,泾县年轻一代的学者多出其门。致仕归乡后,面对一片茂草的水西书院,查铎与翟台极力修缮,合而复之,并被推为主盟,查铎亲订《水西会条》,现为多所院校所推崇借鉴。查铎力以阐发王阳明文成之旨,谓“良知简易直截,其它宗旨,无出于是。不执于见即曰虚,不染于欲即曰寂,不累于物即曰乐,无有无,无始终,无阶级,浼焉日有孳孳,终其身而已。”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一书有录。水西书院因查铎一时名闻江南,附近州郡才俊纷纷赴会听讲(《中国古代书院》一书有记)。查铎极力倡明理学,折节引后进,虽复被荐官,未肯就,悉心培养人才。当中数本县人萧彦、萧雍、徐榜最为有名。查铎一边倾心讲会,一边致力著书。他所撰《阐道集》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万历九年查铎辞世,查铎与其追随的儒家先圣一样,生前不显,逝后万历皇帝追忆他的业绩,钦赐他“理学名臣”匾,万历十年为他敕建“青琐侍臣”汉白玉四脚大牌坊。清康熙乙丑年予祀北京乡贤祠。查铎以他的业绩留得《明史》列传。

朱 理

朱理(1761-1822),字燮臣,号静斋,安徽泾县人。乾隆52年2甲1名进士。散馆授编修。历任山西主考官,衢州知府,福建兴泉永道,浙江、山东布政使,光禄寺卿,顺天、武会副考官,江苏巡抚,内阁学士。嘉庆十九年迁刑部右侍郎,二十年改仓场侍郎,二十一年改刑部左侍郎,旋改贵州巡抚(从二品)。所任皆有善政,为一代能吏。

朱 珔

朱珔,清学者、藏书家。字玉存,一字兰坡,安徽泾县人。珔生三年而孤,祖命为季父后,嗣母汪未婚守志,珔孝事之与生母同,昆弟均相友爱。嘉庆七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与幸翰林院柏梁体联句宴。散馆授编修,擢至侍读。与修《明鉴》,坐承纂官累,降编修。道光元年,直上书房,屡蒙嘉奖,有“品学兼优”之褒。升右春坊右赞善,告养归。植品敦俗,奖诱后进。历主锺山、正谊、紫阳书院,卒,年八十有二。珔爱书如命,学有本原。主讲席几三十年,教士以通经学古为先。与桐城姚鼐、阳湖李兆洛并负儒林宿望,盖鼎足而三云。著有《说文假借义证》二十八卷,《经文广异》十二卷,《文选集释》二十四卷,《小万卷斋诗文集》七十卷。辑有《国朝古文汇钞》二百七十二卷,又有《诂经文钞》六十二卷,汇有清诸名家说经之文,依次标题,篇幅完善,尤足为后学津逮云。生平酷嗜图书,以藏书富而闻名。曾祖父朱武勋所遗“培风阁”藏书33000卷,另有“松竹轩”所藏7000余卷,加上其历代所藏共10万余卷,贮于“小万卷斋”中。取宋朱遵度的“万卷斋”、朱昂“小万卷斋”、遂以朱昂之斋命名。另有“式训堂”、“肆雅堂”、“绿竹山房”、“松竹轩”、“征远堂”等楼名。藏书印有“东园遗泽”、“培风阁珍藏”等。仿郑樵《通志略》和尤袤《遂初堂书目》之例,撰《培风阁藏书目录》,序云:“阁贮九匮,凡三万三千卷有奇”,只记书名和撰著人姓名。著《文选集释》、《说文假借义证》、《小万卷斋集》、《小万卷斋文稿》24卷,《诗稿》32卷。辑《国朝古文汇抄》272卷、《国朝诂井文抄》90卷。

包世臣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好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系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近代经学家。嘉庆十三年(1808)中举,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著述,时人誉为奇才。工诗文书画,能篆刻,其书法备得古人执笔运峰之奇,一时成为包体。28岁时遇邓石如,师从学篆隶,后有倡导北魏,晚年习二王,自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第一人”,自负之极。包世臣爱国忧民,清贫如洗,生平著作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合为《安吴四种》共36卷。其中《艺舟双楫》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为中国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胡朴安

胡朴安(1878~1947),学名韫玉,字仲民。泾县溪头村人。青年时孜孜好学,涉猎广传。既读儒学经史,又习中西算术。七次应试,六次被黜,最后一次院试,首场例考杂学,胡朴安报考算术,入场得题“算论”一篇,因恨主试人之昏,敷衍成章,交卷出场。正场考试“经义策论”,又草草成篇,纳卷出场,竟然获取。光绪三十年(1904 年)离乡去当涂黄池镇,在同乡翟晏如家为家塾教师,常往芜湖购报刊新书,如《民约论》、《自由原理》、《天演论》,以及鼓吹革命文章,读后颇受启迪,思想得到进步,自誓不再应试,并与翟晏如共商“领垦”计划,以此为名,以垦为备,积粮招兵,蓄积力量,响应革命。次年日俄战争将近结束,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胡朴安闻悉“气为之壮”,便去芜湖万春圩开垦,胡朴安主持垦事,翟晏如负责筹款。胡朴安亲往上海购回耕田机2 台,自学拆卸安装方法,亲手扶犁耕作。两年垦田万亩,躬耕之余,研读政治法律、革命书籍及唐宋诗文,于芜湖结识李光、刘师培、洪泽丞等进步知识分子,过从甚密。垦田事业由于连年水患难以为继。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胡朴安弃田去沪,原想参加反清活动,因“无以立足”,便至同乡朱姓裕源纱厂任会计。自此每隔一日去国学保存会藏书楼看书,并加入国学会,结识陈佩忍、柳亚子等人。宣统二年(1910 年)与弟胡寄尘同时参加南社,继又加入同盟会,任《国粹学报》,同时为《民立报》(于右任创办)主要撰稿人。辛亥革命前,受聘《太平洋报》专撰社论,同时为《中华民报》撰写社论并兼评议员。后去《民国新闻》、《民权报》主持笔政,在上海新闻界颇有影响。宣统三年秋受聘为中国公学教授兼授竞雄女子学院文学课。并常为诸报撰稿著文。民国4 年(1915 年)春应汪子实之邀往福建,会见许世英留作秘书,供职十余日托词回沪,仍去原校执教。闽方催归,不得已二次去闽供职,藉公务之便遍历20 余县,体察民情。次年辞职返沪,仍去《中华民报》供职,兼为《民国日报》、《新共和报》撰文。10 月,受许召赴京任交通运输部秘书,次年5 月辞职回沪,在女学任教,兼《民国日报》。7 年任国民大学教授。12 年与柳亚子、陈望道等发起组织新南社。民国16 年,任《民国日报》报务委员,19 年出任-专门委员,次年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民国21 年染病辞职回沪。病愈任持志大学、国学专修馆等校教授。民国28 年4 月,突发脑溢血,半身偏废,遂闭门著述,4 年余撰文52.3 万余言,诗词千首。抗战胜利后病愈,出任上海市通志馆馆长,上海市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民报》报务委员会主委等职。民国36 年7 月病逝。胡朴安一生著述甚丰,时人尊为国学大师,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文字学丛论》、《中国学术史》、《中华全国风俗志》、《俗语典》等,收入《朴学斋丛书》的有:《周易古观》、《周易人生观》、《周易学》、《尚书新义》、《墨子学说》、《中国习惯-》、《宣纸说》等,凡数十种,数百万言。

查 谦

查谦,原名查贵师,字啸仙,物理学家、教育家。191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是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1923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金陵大学教授,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武汉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校委会副主任,华中工学院筹委会主任,华中工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译有《向量分析》、《理论物理》。查谦首次采用蒸发型铂片研究了光电效应的不对称性,清楚地界定了不对称性发生的条件,消除了因不对称现象而引起的与量子论的矛盾。同时还指出以光电效应方法测定普朗克常数的正确途径。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创建了武汉大学和华中工学院物理系。积极倡导“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和研究方法,为我国培养了许多物理学人才。

吴半农

吴半农(1905-1978),号曲林,原名祖光,泾县茂林人。著名文学家吴组湘胞兄。1919年考入宣城省立第八中学,两年后转读芜湖圣雅各中学。在校时曾组织开展中英文辩论会,出版《狮声》进步刊物,成立进步团体——“协社”。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他以学生会主席的身份召开追悼会,并在会上发表演讲。同年秋,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经济系。1929年毕业,参加陶孟和主持的社会调查所,从事调研工作。1934年夏,他被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12月取道前苏联西伯利亚回到南京,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和国民政府秘书,1944年任太平洋学会美国客座研究员。日本投降后,吴半农任中国驻盟军总部赔偿归还代表团首席代表。1947年成立赔偿归还物资接收委员会,吴半农为赔偿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吴半农于1949年后在日本与国民政府脱离关系。1956年8月携全家离开日本返回祖国,先后在外交部任国际关系研究所日本组与世界经济组组长、研究员、顾问等职。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是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他一生翻译著作甚丰,多为哲学、经济学论著。

吴玉如

吴玉如(1898-1982),名家琭,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安徽泾县人,十余岁来天津,久居津门。善书,真草隶篆无所不精,自幼博览临习历朝诸名家,形成清秀劲健、端庄豪放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早年学苏(轼)赵(孟頫),后改学米芾,又改学李北海和二王的《黄庭经》,采诸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风格。他的书法平正规矩,于平淡中见光彩,喜用细管长锋羊毫笔,薄纸淡墨,挥毫用力全赖手腕,字稍大,则必悬肘。吴玉如天资极高,学识丰赡,尤其是其行草书,使中断数百年的“二王”书风得以延续。 吴玉如淡泊名利,谨言慎行,主张“士先器而后文艺”,他说:“写字必先读书,学字先学做人”。吴玉如在古文、诗词、文字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曾多次在国内和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会,受到国内外的推重赞赏。吴玉如曾执教津沽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出版有关方面的书稿有《吴玉如书法集》、《迂叟自书诗稿》、《迂叟魏碑千字文》等十余种。而他最受人崇敬的不仅限于在文学、书法上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那刚直不阿,一辈子不肯随波逐流的品格。他对后学,一生都是循循善诱,门人弟子以至私淑者,遍及南北,远至新疆边境尼克勒县,南昆明云、大理,广东、广西等地。

吴组缃

吴组缃 (1908-1994),字仲华,曾用名祖襄,笔名芜帝、野松、寄谷。泾县茂林人,作家、学者和教育家。清华大学文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该校研究院深造。民国12年 (1934) 8 月由朱自清推荐到南京中央研究院任丁文江的秘书。次年1月应聘到泰山担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师长达13年之久,期间先后兼任过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讲 师、副教授,四川省教育学院国文系教授。民国35年(1946)6月,随冯玉祥考察团 赴美国访问。次年 9 月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53 年 9 月调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后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议被推选为作协书记处书记之一。并历任全国作 协顾问、全国散文学会会长、《红楼梦》 研究会会长、顾问,中国民俗文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小说、散文集 《西柳集》、《饭余集》等。

吴作人

吴作人 (1908-1997),泾县茂林人,油画家、中国画画家、美术教育家。20年代初入苏州工艺美专学习,后考入上海大学艺术系。民国 17 年 (1928) 随徐悲鸿进南京中央大学;民国18年(1929)进入巴黎自由画院和鲁费尔美术学院,旋考取西蒙教 授工作室。不久到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考入巴思天教授工作室,获金质奖章和桂冠生 称号。民国 24 年 (1935) 秋,应徐悲鸿之邀回国担任中央大学讲师、教授。“七七”事变后参加“战地写生团”到前线创作 《受难者》、《空袭下的母亲》等一批速写油画作 品并被选到前苏联展览。后随校迁重庆,民国31年(1943)独自赴甘肃、青海临摩敦煌 壁画的创作,选择犀牛、骆驼入画,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1946年创作著名油画《负 水女》,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作为文化代表 团的成员访问印度和缅甸,完成油画代表作《齐白石像》。1980 年沿着红军长征路线写 生,完成《金沙云崖》等十余幅作品。1985 年被法国总统和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国艺 术与文学最高勋章”,为中国画家获得此荣誉的第一人。历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六届人大常委 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朱践耳

朱践耳(1922-2017),中国作曲家,原名朱荣实,安徽泾县人。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自幼随家迁居上海。读中学时对音乐发生兴趣,自学钢琴等乐器。上世纪30年代后期,曾随钱仁康学习和声,又入石人望办的训练班学习键钮式手风琴。1945年赴苏北解放区,先后在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和华东军区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1947年莱芜战役后谱成歌曲《打得好》,在解放区军民中广泛传唱。1949年至1953年,先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作曲,曾为《大地重光》《海上风暴》等影片配乐。1955年赴前苏联,师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巴拉萨年教授学作曲。留学期间所作钢琴序曲第1号《告诉你》、第2号《流水》等。1960年写成的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歌词选用毛泽东诗词),具有磅礴的气势和绚丽的色彩,在构思和手法方面也显示了作者的功力,深得音乐界好评。1960年留苏学成归国,翌年起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专职作曲。此后数年,创作多为小型声乐体裁,其中《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成为当时流传较广的歌曲。1975年起,任职于上海交响乐团。作于1978年的弦乐合奏曲《怀念》,是他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触及悲剧性题材的第一次尝试。完成于1980年的《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则是他在张志新烈士悲剧-件的激发下,经过两年的酝酿而写成的。此曲在1981年的全国第一届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中获优秀奖。1982年5月,在第10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交响组曲《黔岭素描》。朱践耳,这位从60岁开始创作交响曲的作曲家,在短短22年间雕琢出了10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作品,这些数字,可称得上是一个奇迹。作为一名异常勤奋的作曲家,朱践耳在许多重要的音乐创作领域都留下了成功的记录,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于1991年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个人“杰出贡献奖”,1990年起被列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世界音乐名人录》。2017年8月15日,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朱践耳先生因病辞世,享年95岁。

查全性

查全性(1925-2019),安徽泾县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查秉钧为清朝翰林,父亲查谦早年留美,主攻物理学,上世纪30年代回国后,先任中央大学教务长,随后来到武汉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中科大校长。查全性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7年至1959年在前前苏联电化学创始人A. H.弗罗姆院士指导下从事电极过程研究。1959年回国后一直在武汉大学化学系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化学系主任。查全性近50年来一直从事有关电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对空气电极表面上固体析出(“冒盐”)和液体析出(“冒汗”)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制出了长寿命气体电极和组装成功 200瓦氨空气燃料电池系统,曾在微波中继站使用。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电化学催化、高比能锂电池及生物酶电极研究,并创建了适用于研究粉末材料电化学性质的粉末微电极方法。其编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200余篇科学论文。作为院士,查全性学术成果自是丰硕,然而真正使他名扬天下的,却是第一个发出恢复高考的倡议。1977年8月,在人民大会堂江西厅,邓小平召开科教座谈会,查全性应邀出席,会议中提出恢复高考并得到邓小平当场同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